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主题文化 > 城市创新 >

北京海淀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再提速

时间:2012-07-04 08:39来源:中关村周刊 作者:冯秀英

   “‘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任务时间表写进了刚刚发布的海淀区“关于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5月24日,海淀区委、区政府正式出台文件,提出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包括七大任务22项具体措施。
  海淀区提出,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突出强化发展重点,精简规范政策内容,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2009年4月,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批复精神,中共海淀区委、海淀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及20项配套政策;2010年6月,进一步修订形成了海淀区支持自主创新核心区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对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成果转化、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此次,海淀区委区政府在既有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意见。这预示着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将再次提速。
  解读新政关键词
  先行先试 率先落实“1+6”系列政策
  2011年2月21日,海淀区政府第1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核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立了核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工作机构,下设中关村科学城专项工作组等7个工作组,派驻13名工作人员,积极对接中关村创新平台。目前,依托这个平台,中关村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及项目建设已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果。
  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基本不涉及区级单位,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和其他4项政策在海淀区均顺利推进。目前,海淀区域内共有25家单位实施了股权激励试点;355家企业享受示范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加计扣除金额22.4亿元;共有44家企业享受示范区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扣除金额为1217.65万元;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2家,占示范区的47%,存量高新技术企业4172家,占示范区的60%;积极协调上级金融主管部门,力争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落户核心区,鼓励科技企业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3家、挂牌企业存量86家、现有上市(含挂牌)企业221家,占北京市50%以上。
  科技金融 战略创新布局大融合发展格局
  海淀区先后制定发布了《海淀区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与任务。在中关村西区建设新型科技金融功能区,着手筹建西直门外科技金融商务区,力推金融产业的发展和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截至今年一季度,支持设立了12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先后设立了中关村分行,成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分行。
  海淀区已形成多种业态和新型金融机构聚集的多元化金融格局,截至今年一季度,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共1878家。股权投资机构总数达到460家,其中中关村PE大厦聚集了133家知名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实质开展运作的首批3只子基金投资项目44个,投资规模14.41亿元,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海淀区的积极性。
  中关村科学城 一流顶层设计建万亿级产业聚集区
  以学院路、中关村大街、知春路为H形框架的约75平方公里的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是核心区的核心。海淀区在政策扶持、工作体系平台搭建、属地资源利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整合力度,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园,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科学城四批签约授牌单位46家、支持建设项目48个,绝大多数都在海淀区,其中在海淀支持建设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9个。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32个。到2015年全部建成后,建成面积将达到680多万平方米,其中30%的面积与社会共享,可为海淀区新增发展空间200多万平方米,用来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发挥研发服务示范与辐射引领作用,打造成万亿元级产业聚集区。
  中小微企业 矩阵式扶持导引做强做大
  截至目前,核心区中小企业达到8000余家,占核心区企业总数的92%以上。
  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总体部署,从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疏通融资渠道、提供发展空间和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海淀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申请国家和北京市支持。其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16个专项申报,推荐131个项目上报市经信委。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海淀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办法,2011年海淀区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专项共支持项目90余项,支持资金2620万元。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荐入选两项2011年度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支持350万元。实施海淀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项计划,2011年共立项12项,支持资金近千万元。主动适应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需要,在32个特色产业园中规划建设和启动建设152个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和服务能力。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北京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海淀区正全力推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工作。2011年完成了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归集和信用建档工作。今年,将实现企业信用平台与区企业法人库、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库等数据源及人民银行、市工商局、市金融局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和数据互通。
  推进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按照孵化-转化-产业化的思路,大力支持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孵化器35家、加速器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家、专业园区12个、产业聚集区11个,涌现出了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业态的创业孵化机构。2011年年底,海淀区孵化在园企业总数共计4416家,累计孵化企业8828家。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天使投资机构在海淀区推广“孵化+创投”的新型孵化模式,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壮大。
  人才特区 软环境新政策领跑示范区
  按照中组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等15部委《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出台了《海淀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海淀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措施》等一系列规划、文件,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截至目前,海淀区引进“千人计划”6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占全国13%以上;“海聚工程”95人,占全市50%左右;中关村“高聚工程”78人,占示范区70%左右。
  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为高端人才打造事业发展平台。目前已入驻50余户高端创业企业,并吸引天使投资人办公室入驻。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继续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试点开展“校企联动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培养创新后备人才2500余名。
  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机制,破解企业人才发展难题。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以高端急需人才为重点,以业绩贡献为关键条件,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与标准,突破学历、职称、年龄、身份限制和档案审核标准,破解企业人才发展难题。深入开展核心区人才引进试点,近两年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547人。开通高端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首批推荐63名高层次人才参加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积极推进人才信用制度建设,塑造可信中关村形象。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