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胜古迹 > 文化遗产 >

唐子城扬州城址“基因库”城池自筑城以来从未迁徙

时间:2012-06-06 14:22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王鹏

    核心提示

    在6月9日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昨天上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引起海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与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样,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也是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中23个项目之一。如今,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开园,扬州进展如何?

    去年9月上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曾会聚扬州,就《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计划》进行专题论证。论证会原则通过《计划》,提出“近年以唐子城为重点进行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的专家建议。

    截至当年底,市考古部门对唐子城进行了多次勘探、发掘,发现2道夯土带(圈)、3条壕沟、5处大型夯土台地,子城南门清理出不晚于宋代的露道遗迹。

    什么是扬州城遗址?为什么近年要以唐子城为重点考古对象?考古目的何在?有何重要意义?昨天,本报采访诸多专家,为读者解答一连串疑问背后隐含的信息。

    中国地方城市“孤本”

    筑城至今,扬州城池从未迁徙

    扬州人在谈到地点的时候,习惯用“老城区、新城区”介绍目的地。新城区的意思不言自明,即近年来城市新建区;老城区,则更多指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

    其实,扬州老城区的历史远不止明清至今800多年,它的存在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时期,即1300多年前。那时的罗城已包括现在的明清古城,南达南门遗址,北至蜀冈下,东沿古运河,西抵蒿草河。

    罗城由唐代子城衍生而来,原因是唐代扬州经济繁盛,大量人口涌入后,地方政府在子城南边的平原修建“新城区”,工商业从蜀冈上迁至此城范围内。

    子城,即建于蜀冈之上的城市,也称“牙城”或“衙城”,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唐代以前,扬州城全在蜀冈之上,且均以汉代广陵城为基础。

    而再追溯蜀冈之上的城址时间,则又至少可以算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所筑城址,因此,扬州的城池历史已基本明晰——自有城池以来,扬州城至少已沿用近2500年,至今城址几乎未变。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都城以外,扬州是唯一城池未经迁徙、城池叠压脉络清晰的地方城市。正因扬州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及其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之一,扬州城遗址于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纳入大遗址保护名录,2010年被列入国家考古公园遗址立项名录。

    六大特点显扬州城遗址突出价值

    隋代身份为陪都,唐代规划融京城与地方城市为一体

    在去年的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多次强调,扬州城遗址的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在我国的城市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扬州城遗址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从而备受专家青睐呢?

    “概括起来,它具备六大特点。”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扬州唐城考古队队长汪勃介绍说。

    首先,建城历史绵延,汉代以来城址范围基本未变,历代城池逐次叠压,遗迹遗物埋藏丰富,这在城址考古中比较少见。

    其次,在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汉、隋、唐扬州城有着闪光的亮点。汉代扬州为广陵国都城。隋代扬州一度为陪都,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隋代宫城的形制按京城规格修筑,与地方级城市区别极大:砖筑城墙雄伟壮观,正南门或为一门三道。唐代扬州在雄厚的经济条件下,扩大城市建设,在蜀冈下修筑了规模宏大的罗城,“联蜀冈上下以为城”,其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为全国第三大城市,第一大地方城市。

    再次,唐代扬州城既受京城规划建设的影响,又有地方城市特色。其利用地势规划手法与东都洛阳相近,又具有以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城市街道纵横、桥梁众多、交通水陆并行等南方城市特色,著名的“二十四桥”成为最靓丽景观。

    第四,唐代扬州罗城规划严整,或按京城里坊形式修建,街道纵横相交,状如棋盘。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可能打破了里坊制度,临街设店,夜不闭市,通宵达旦。这些特征,充分表现出扬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大的经济城市和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

    第五,宋代扬州受战争形势所迫而重新规划,营建出了以防御为主的“宋三城”格局,把三座城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重大变革,达到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目的。

    最后,明清扬州城保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子城考古将解扬州城基因序列

    明晰沿承关系,唐代地方城市衙署布局研究开国内先河

    在历史界、考古界和建筑界,有关扬州城遗址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198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化局联合组成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并把扬州唐城研究列入国家“八五”重点课题。

    “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遗址考古分为调查与勘探、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三个部分,继续或开始发掘了蜀冈下的唐宋城南门遗址、东门遗址,唐罗城北墙和唐子城东南连接处,太子岗遗址等数十处地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扬州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有选择地考古发掘,弄清了唐代扬州城子城和罗城的四至范围、城市规模、布局等问题。

    “目前,扬州城遗址中相对年代较晚的五代、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文化面貌已经逐步或正在得到解密,保存状态不明的隋唐时期以及春秋战国、两汉、六朝时期的文化面貌有待通过发掘调查工作进一步明了。”汪勃说。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将子城作为考古重点的原因。”市文物局调研员、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介绍,唐代扬州是行政区划淮南道的首府,唐时扬州为筑城,调集了淮南道下属的各个州烧制城砖,而蜀冈之上的子城,则为唐代扬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

    子城考古,其意义宛如解读扬州城的基因序列。顾风说,目前,汉广陵城的四至范围,唐子城与六朝扬州城、汉广陵城的沿革关系,内部基本布局都不清楚。“过去,我们研究蜀冈上的城址多从文献着手,而通过考古,则既可以印证文献,也可还原尚不知悉的历史。”

    “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考古可以对子城上的衙署布局进行研究,这将填补国内唐代衙署研究空白。而子城上的隋代宫城规模究竟如何,是否发现隋炀帝的活动痕迹,通过考古也可得到进一步了解。”顾风说。

    子城考古≠全面挖掘

    从探方、探沟着手,遵循保护、抢救理念逐步开展

    在扬州城遗址中,唐子城迄今为止基本未被开发,是相对保存最为完好的遗址,也是历史遗迹最丰富的地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城址内及城墙周边的地面上,即可捡到零星的陶片、瓷片和汉至宋代的建筑构件,如去纹瓦当和莲花纹瓦当,六朝、隋唐、宋代城砖等。从遗物年代分析,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晚到宋元时代,其中隋唐时期和宋代遗物最为丰富。根据考古探测结果,子城外城墙总长6900米,占地面积2.828平方公里。

    “很多人认为,一旦某地成为重点考古场所,即意味着该地区即将大规模拆迁,这个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澄清的是,唐子城考古并不等于全面挖掘,而是根据考古学的规律,循序渐进。”市考古队副队长王小迎说。

    在去年的子城考古中,考古人员先进行物探,找点挖掘探方。探方最小面积为1平方米,最大为100平方米,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后,以点为线挖掘探沟,然后再逐步向面上开展。

    “扬州城遗址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会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行,以构筑扬州城遗址总体保护框架并建立完整的保护系统为目标逐步深入开展。”王小迎说,定位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扬州城遗址,必须符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条件和要求,因此,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周期可达100年甚至200年,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扬州城的历史演变,最大限度地保护、揭示、利用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