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产业 >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和时代要求

时间:2019-11-16 15:07来源:河北社会科学网 作者:卢爱兵
    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前台”,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现代化时代快速迈进,城市作为社会的细胞,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入现代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和治理状况距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如市民文明素质不高、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环境污染等,这些现象不得以治理,将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内涵
    按照对“城市”“治理”“现代化”三个概念理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应包括:城市治理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督导监督体系、绩效评级体系等内容。
   (一)城市治理的理念要现代化
    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公共机构、组织和个人要形成“我们”的理念。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要体现平等和尊重的主体价值观,要广泛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倾听群众声音,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建设者”,让“他们”成为“我们”,形成价值趋同、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实现人人理解城市治理、人人参与城市治理,治理过程中注重协商与合作。
    第二,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理念。科学化主要是认识和把握在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治理的规律。如,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成果,把城市打造治理成“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程序化是指在规范化的基础之上,决策者把日常事务制度化、程序化,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依程序办事。法治化是指法律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发挥着管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们自愿接受法律约束的社会状态。
    第三,要体现提高市民素质和增加人民福祉的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城市治理中,一定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为目的,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城市治理中,缺乏对提高市民素质和增加人民福祉的认识,只为了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而为了所谓的“社会稳定”,而姑息放纵极少部分人的私搭乱建的乱为现象,最终会带来大多数人的怨声载道,而失去民心。
   (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容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市民素质、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历史文化、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等方面,这些内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第一,市民素质。我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市民参与建设和创造,现代化的城市呼唤高素质的市民,现代化的城市不是靠高楼大厦烘托出来的,也不单纯是经济效益提高能够建立起来的,因此市民素质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现市民素质的现代化,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市面貌的提升,也有利于挖掘、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市民素质的提高对“双违”治理难现象也会迎刃而解。市民素质现代化应包括: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文明公德行为规范、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卫生习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科学人文素养、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自觉维护城市形象等。
    第二,环境卫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卫生的治理,基本实现城市生活环境整洁、卫生,自然环境保护良好,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从而给市民提供宜居的生存环境。
    第三,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的核心是城市政府向市民、社会提供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一般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水、电、暖、气、商业网点、健身、休闲等,这些公共服务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城市治理的职能要求增强城市公共物品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智慧城市等现代理念,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设施便捷、水平高、能力强等目标。
    第四,历史文化。城市作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体系是有生命的,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是彰显底蕴的重要因素。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失忆”就会千城一面。在城市治理中,一定要将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优秀文化与现代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孕育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第五,流动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并且利益多元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的客观必然现象,在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许多问题,如果缺乏科学有效地治理,城市现代化进程必会遇到瓶颈。
    第六,信息共享。现代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当前城市中的各部门、各组织、各行业的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规划,导致重复建设,且不能连接起来共享而发挥综合效应,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因此,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共享治理,将信息化中构建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一体共享、无所不在的互动感知网络,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
   (三)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
    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方法上应注重法治,加强依法行政,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在手段上,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思路,采取“企业化运作、网格化布局、标准化作业、智能化监管、社会化监督”等多元、灵活、协调、合作等方式。充分体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的三个“统筹”思想。
   (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监督体系
    在城市治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督导体系,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城市治理中,应着力解决“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和“治理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从而全力保障城市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通过巡视组、督导组、督察组的“明察暗访”,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协调解决;同时严格责任追究,以铁面问责落实铁的任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揭短亮丑,督促各单位规范化落实各项任务,形成人人监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治理氛围。
   (五)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绩效评级体系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使用是否真正发挥治理效果,需要对各治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级体系,是认识城市发展现状,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都认为,城市治理是当前形势下管理城市问题的最恰当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城市在塑造有关贸易、外交、文化和政府的全球性决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紧跟时代要求。
   (一)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大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同时,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并提出五大统筹理念,即“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以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二)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必将给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另外,我国当前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现实形态纷繁复杂,社会结构悄然变化,社会秩序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之改变。因此,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的“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时期,必须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之下,我国已进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必经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这就要求城市治理要把握大局,综合治理,多方发力,以确保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发展。通过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则能较好地破解上述难题。
   (三)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保持和形成民族、地域特色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大,许多城市面临着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问题。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珍惜民族文化遗产,特别做好古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绝不能形成“千城一面”、“千城一化”,应保持和形成民族、地域特色。同时,城市治理中一定要保护民间传承的手工艺,因为它是历史文化的痕迹,绝不能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让他们绝迹。
   (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化水平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眼球经济”时代,城市形象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只有塑造出独特的、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城市的交流性、竞争性,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通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可以创建、完善、优化城市结构,完整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五)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城市自身建设和市民诉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在迅速膨胀,而其自身承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城市迅速膨胀的同时,配套设施没有跟上,造成城市自身抵抗灾害的能力下降。实践证明,城市超过自身承载力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水、地、空气、能源、环境、生态问题。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不仅无法建立一个宜居城市,而且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其中不同利益的群体已形成客观存在的事实。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最容易形成新的利益群体,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要求利益格局重组,要求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这必将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多。市民诉求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而科学化即是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卢爱兵,河北省社科联政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专业委员会,秦皇岛市社科联主席)
    来源:河北社会科学网
    作者:卢爱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