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胜古迹 > 文物保护 >

保护历史文化“活化石” 打造美丽乡村“金名片”

时间:2012-07-05 08:55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李强

  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许多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活态体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3种类型。浙江是我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上起南宋,下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浙江历史文化的活态遗存,是全省人民共同的文化家园,也是世人了解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我省一大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形成了以西塘、乌镇等地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模式。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所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村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古建筑满目疮痍,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一些民间习俗正加速消逝。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关系到悠久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切身利益,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是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我们必须站在对国家、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有效保护和利用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村落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正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历史文化村落大多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我国传统的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风俗文化等得以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就必须保护好其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村落,附着其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够得到活态的保护和传承;若失去了历史文化村落这个母体,采取把建筑和文物搬到博物馆、把语言和民俗录成影像资料的“标本式”保护方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内容就会被“风干”。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巨大转变,许多乡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许多城市也进行了旧城改造和重建。在建设过程中,一些文化标志被清除,大量文化记忆也随之消失。这种做法人为地将两种文明割裂开来,不利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度发掘文化村落中凝结着的优秀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不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方品牌,应当充分体现出浙江的特色、浙江的风韵、浙江的文化,而历史文化村落正是我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江南乡村独特魅力最好的展示。我们应按照“彰显区域特色、体现农村特点、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将历史文化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典故和个性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和“村村有故事”的建设主题,把历史文化村落建设成为我省美丽乡村的典型代表,不断彰显浙江乡村的独特韵味。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手段。我省不少历史文化村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比较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简陋的居住环境与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不相协调。要改变这些村落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就必须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部分村落环境“脏、乱、差”,部分村民生活“苦、贫、穷”的状况。我们应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科学安排整治项目,合理整治村庄环境,使生活在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农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文化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代表着亲近自然、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往往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非常适合作为旅游休闲目的地。近年来,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农事节庆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吸引省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村落的乡村休闲游广受欢迎。在旅游开发中,如果能够有效地保护好历史文化村落的本来面貌和历史文化,并将其中优秀的建筑文化、道德文化、家教文化呈现给游客,把保护的理念传递给游客,这种旅游开发就会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村落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科学、有序、适度地进行旅游开发,努力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历史文化村落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综合系统,保护利用工作的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把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4对关系,努力实现“四个统一”。
  整体推进与重点保护的统一。我省历史文化村落在全省3万多个村庄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所以只要是列入名单的村庄,就应该毫不含糊地保护起来。对于省里认定的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更要集中力量开展重点保护和利用。从单个历史文化村落来说,既要按照统筹兼顾、综合保护的要求,协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存有发展的周边环境风貌,实施古建筑保护与修缮项目以及历史文化村落存有环境修复项目,整体保护好丰富的古建筑遗存和古朴的村落风貌,恢复历史文化村落规划布局精妙合理、人与人和谐相处、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有环境,又要重点做好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建筑和文化的保护工作,保全零散的建筑构件,恢复历史文化村落建筑营建历史悠久、建材用料讲究、建造工艺独特、建筑样式典雅的传统风貌。
  保护物质遗产和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统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村落的“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魂”。历史文化村落中年代久远、形制考究的古建筑、老建筑,是历史文化村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和最可展示的人文景观。我们要全力保护、努力恢复历史文化村落建筑营建历史悠久、建材用料讲究、建造工艺独特、建筑样式典雅的建筑风格,保持历史文化村落古老质朴的历史风貌。同时,针对以历史文化村落为传承载体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民俗等各种无形的文化遗存,我们也要注重保护,不能让历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个“空壳”。应围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共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文化保护兼顾、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的理念,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项目,提高历史文化村落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
  保持历史面貌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统一。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体现地域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特色,避免在保护修缮中出现趋同化甚至城市化。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而将历史文化村落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隔绝开来,不能为了保护而忽视村落中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合理诉求。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根据历史文化村落的个性特点,正确处理好保护保全古建筑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围绕打造历史文化村落优美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态公厕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等各项工作,改善历史文化村落的环境面貌,显现历史文化村落的田园意境。
  保护优先与有序利用的统一。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特别是古村落而言,保护保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无条件的;开发利用是第二位的,是有条件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欣赏历史文化村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自觉参与和支持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只有当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以后,才能考虑发展休闲旅游业;对于开发利用条件不成熟,或者旅游价值不大的历史文化村落,就应该以保护为主,把这些村落完好地交到子孙后代手中,这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不仅要有活态的保护,更要有活体的传承,一切的发展都要以保护为前提,坚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我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要把历史文化村落当作一件文物去保护,而不是当作一件商品去售卖。坚决避免单纯按商业盈利模式制订方案,进行破坏性开发。
  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中,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的重要评价指标,按照“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队伍”的要求,摸清区域内历史文化村落的整体情况,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做好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起完整、有序、科学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体系。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