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大武汉为啥“内急”?清朝的排水管+当代的“满城挖”

时间:2011-07-16 09:1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周焕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消息称,该局对6月18日暴雨后形成的每个渍水点成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一方面部分管网老化,另一方面遍布全市的5000多个工地,也影响排水。

    事实上,武汉市大多数排水管网系清朝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目前,武汉市的排水系统标准是“一年一遇”。

    在专家的剖析中,江城“内急”成因较多,除排水设施脆弱、填湖造地削弱湖泊调蓄能力、路面硬化率过高外,饱受诟病的是野蛮施工。6月23日,武汉市水务局公布的一项渍水报告显示,18日全市88处渍水点中,有46处系施工造成。

    从2009年起,武汉共有5500多个工地同时施工,空中高架桥,地面快速路,地下是地铁和隧道,基础设施大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立体化推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武汉,如今开始在落寞中义无反顾地走向复兴之路。

    这一年,武汉城建全年投资500亿元,平均一天1.4亿元。2010年城建投资超过600亿;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城建总投资将超过700亿,平均每天投资2亿元。

    市民和网友将主导这轮大建设热潮的阮成发,称为“满城挖”。对此,武汉市市委书记阮成发曾立场坚定地回应:“我不怕别人叫我‘满城挖’,不建设对不起这座城市。”

   “满城挖”背后的真实需要是,金融危机后,中央拿出4万亿振兴经济,这些钱主要投向基础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为争得更多蛋糕,到处开工,以便要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但让市民颇多微词的是,武汉市近两年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竟不及城市建设的10%。为解江城“内急”之忧,武汉市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应对大雨、暴雨的排涝排渍能力,5年内,将新增排水管道1022-1255公里,新增抽排能力269立方米/秒。

    在城市渍水中被公众所拷问的,不独武汉一个城市。当北京、长沙、南昌、成都、扬州,相继在雨水中沦陷之时,内涝成为横亘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心头一道一时无法破解的难题。八集环保调查纪录片《水问》,若拍摄于2011年,想必会在八问之外再加一问:雨水如何出城?中国规划网武汉7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