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合肥城市大建设 健全合肥“毛细血管”

时间:2011-07-16 09:0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林丹

○排水、环卫工人共同清扫路面
 

    今年7月11日下午,合肥市普降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当日现场发现,本次暴雨合肥市总体情况良好,市区道路和下穿桥未出现积水现象,但局部地区却出现了短时积水,交通及部分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结合入汛以来国内北京、武汉等城市接连发生的较大规模城市内涝现象,不少合肥市民对城市内涝如何产生、究竟该怎样避防等问题高度关注,昨天,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合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国内部分知名专家。

    1

    当日积水来得虽急走得快

    据合肥市水文局统计,当日15:00至19:00合肥市最大降雨量为政务区,达到了86.5毫米,市区其他主要站点降雨量为:包河区69.5毫米、经开区66毫米,其中十五里河站单小时降雨51.2毫米,创入夏单小时最大降雨;主要是经开区明珠广场、工大新校区门前、朝霞园校区、翠微路及周边小区,政务区习友路、祁门路,包河区机场路312国道、南二环下穿马鞍山路。为应对本次集中降雨,各区和相关责任单位按市防洪办统一部署和雨情通知的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各区及相关部门共出动应急队伍约700人次,移动泵站设备、车辆等100多台次,全市26座泵站先后开机排涝。截至当晚19:30,经过各责任单位积极处置,城区部分区域的积水就已经基本排除。针对本次暴雨发生的积水内涝现象,各相关县区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将会尽快调查分析,对存在的设施建设、管理问题及时整改。

    2

    此次降雨主城区未现内涝

    细心的市民发现,此次降雨乃至入夏以来合肥主城区与往年相比,几乎未现内涝情况,个中原因在哪里?采访获知,实际上,这与最近几年,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对城市防洪内涝工程的投入,对城区河道及相关管网进行紧锣密鼓的科学改造等关系密切。据悉,近年来,合肥市投入巨资、新建了一大批排涝泵站、排水管网等设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合肥先后对杏花和逍遥津排水系统(不含中菜市)、21座下穿桥、望湖城明渠及箱涵、当涂路与铁路交口等百余处内涝点进行了排水改造。

    而众所周知,“十一五”以前,合肥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建设力度不大,尤其是老城区几乎逢大雨必涝。但自从大建设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洪工作,将其纳入大建设范畴,和路桥工程并驾齐驱,使全市内涝标准由以前的1年1遇提高1.5年一遇,滨湖新区标准更高。今年入汛以来合肥市发生了4次集中强降雨过程,其中7月11日十五里河站单小时降雨51.2毫米,创今年入夏一小时最大降雨纪录,在强降雨的考验下,全市建成区范围内除少数地方和城郊接合部出现短时积水内涝外,其他地方交通顺畅,秩序稳定。而实际上,2010年,全国县级以上受淹城市超过250座,今年入汛以来,武汉、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相继发生内涝,可以说,城市内涝已成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通病。

    3

    大建设健全城市毛细血管

    遍布城区地下的个中排水管网,则如同人身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旦疏通不畅,必然引起城市肌体的不适,严重时则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据悉,“十一五”以来,合肥市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防洪和排涝设施,对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以及塘西河等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将防洪标准由以前的10~2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此外,合肥市还每年安排约1亿元用于排涝泵站建设、内涝点改造等工程,新建、扩建各类排涝泵站25座,对长江西路铁路立交、史家河箱涵排水口等内涝点进行了整治,减少了汛期内涝隐患。另外,结合金寨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合裕路高架等道路的新建、扩建,进一步理顺了道路周边排水体系,新增道路雨水管网700多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市城区共建成各类排涝泵站47座(不含农排泵站),累计排涝能力152.6m3/s,新建雨水管网2300公里。完成了78.1公里市区河道治理,修筑防洪堤(墙)146公里。另外,合肥市还加大防洪排险设备投入,对12座泵站设备进行了改造,安排1500万元资金购置了排水移动泵车、电源车16台,城区的应急处置和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

    除上述内涝治理工程外,合肥市还在各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当涂路与铁路交口、铜陵路与淝河路交口、南陵路与长江东大街交口等百余处内涝点治理工作。

    通过治理,2010年汛期及历年的六安路、阜南路、市政府广场、淮河路等积水点在今年6月10日、13-14日、17-18日,7月11日的4次强降雨过程中均未出现积水内涝。

    ■专家访谈

    好的规划是应对内涝的第一法宝

    但即便如上所述,如遇特大暴雨,城区易积涝地段短时内涝依然不可避免,这一点不仅在合肥,甚至国内外城市也同样不可避免。那么究竟个中原因在哪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谢映霞接受采访时表示,城市内涝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各地都比较普遍。她解释,所谓城市内涝,实际上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影响其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三,第一就是降雨,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第二是地形地貌,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第三,则是城市排水系统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在谈到目前我国城市内涝的特点时,谢映霞表示,首先,城市内涝在全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现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立交桥等在农耕社会是不存在的。

    针对有人提出的“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的一种富贵病”的说法,谢映霞表示,城市内涝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地势高低有关。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太快对用地的需求量很大,要建新区,一般会选过去的农田,漫滩甚至滞洪区,这些地方一般地势低,容易积水。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很多现代化设施在城市建设,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等硬质铺装,加剧了内涝的发生。

    那么,有效地应对城市内涝的基础是什么?谢映霞认为,城市要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规划合理,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好,灾害损失自然小,所以规划是首要的,要从防患未然的角度,提出适宜的建设标准,设施布置、事先提出措施办法等。其次是规划执行的力度。我们在现实中会遇到规划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完全走样的。在实际情况中,为了经济效益,不按规划做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后是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城市”,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再好的规划也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谢映霞表示,地上和地下投入的差距大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存在其他的重要原因。应对城市内涝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的建设要能够满足一定的标准,当然不需要特别高的标准,因为特别高的标准是一种浪费。需要的是适宜的标准。排水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管道建设要跟上,控制设施例如泵站、阀门等建设也要跟上。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降雨时设施能不能启动?整个排水系统能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这些就是管理的问题,但谢映霞认为,“我国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内涝标准还没有,我们正在呼吁,希望尽快出台城市防涝标准。现在有农田的排涝标准,城市排涝规划设计标准还没有。”中国规划网合肥7月16日电 记者林丹

 

○管道检查

 

○移动泵车助排

 

○管道清淤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