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中国武汉文谷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时间:2010-12-23 16:48来源:人民网 作者:秦尊文

  “十二五”时期,武汉要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笔者认为,武汉还应打好“中国文谷”这张牌,努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都注重建设文化软实力

  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无不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美国纽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将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繁荣。纽约市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事业由文化事务部主管、社区文化发展事业由公园与娱乐休闲部主管、影视广播市长办公室则负责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发展,他们分别由3个副市长分管,从不同角度促进文化的发展。在20世纪70、80年代,新的国际分工使得美国的制造业逐渐向新工业国家转移,纽约的制造业开始衰落。纽约市顺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从业人员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了纽约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英国伦敦则是举世公认的创意产业之都,早在2004年,伦敦市长就提出将伦敦建成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的愿景。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涉及10多个行业的复杂系统,伦敦建立了“创意伦敦”工作协调小组来协调相关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业的行为,以帮助协调解决在投融资、房地产、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伦敦创意产业的多元发展增强了城市文化生活活力,对旧城和废旧建筑的改造延续了城市文脉,影视传媒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国际信息沟通力和影响力,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更是增强了城市创新力。目前,创意产业是伦敦仅次于金融和商业服务的第二大产业部门。

  国内的国家中心城市,也都十分重视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北京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开放的人文环境,携奥运雄风,明确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新的目标。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高于全市GDP增速4.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上海在制定“九五”和“十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推动上海成为21世纪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在顶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充分利用举办2010年世博会等战略契机,大力扩张文化软实力。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9.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广州市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文化引领功能”的概念。加大投入,改造提升文化设施,通过文化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今年借举办亚运会契机,使广州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扩张,不仅巩固了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更开始了向国际化大都市进发的征程。

  武汉建设“中国文谷”具有良好的软硬条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有经济实力,而且要提升城市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一个城市要形成国家文化中心之一,必须要有良好集聚、辐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基于区位上的中心地位和信息上枢纽作用产生出来的。武汉已成为“九州通衢”,目前正在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高铁“十”字型格局,武汉还是全国重要的通讯枢纽和第三大业务指挥调度中心。这些条件有助于文化生产要素在武汉方便地集聚和扩散,从而形成文化中心。

  要形成国家文化中心之一,还需要有优越的软件。美国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在《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6-7月刊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列出21世纪世界将产生“十大超级城市”:班加罗尔(印度)、武汉、上海、曼谷(泰国)、丹佛(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昆坎-图卢姆地区(墨西哥)、马德里(西班牙)、温哥华(加拿大)。据他分析,武汉成为世界超级城市条件极佳:水资源丰沛,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武汉高校云集,科研单位扎堆。这确实是国内许多大城市包括沿海发达城市所羡慕的,这也是武汉建设中国文谷最大的资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经济总量先后被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超过,但其文化实力仍不容这些城市小觑。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在不长的时间内模仿和超越,而文化实力需要上百年的积淀。而武汉正拥有这样的底蕴,建设中国文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迅速培育起源源不断、不易为对手模仿和超越的创作、创新、创造能力,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正在为武汉重振雄风扮演着重要角色。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7%,占比略高于上海,已经形成“支柱性产业”。武汉近年来开始出现反超沿海城市的势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由原来第10位提升到2009年的第5位。

  “中国文谷”有望与“中国光谷”一样成为武汉名片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武汉仅有“光谷”还不够,因为它充其量只能代表武汉的科技实力,武汉还应有代表其文化实力的名片。有人认为打“中国文谷”旗号,牌子太大了。但是,没有大品牌,就没有大发展。光谷的快速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深圳、长春、镇江、洛阳、双流都在奋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但第一品牌已被武汉拿到,其他城市已不能使用“中国光谷”这一名称。正是有“中国光谷”这一品牌,助推武汉这几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武汉九州文化产业集团公司(现已更名为“武汉文谷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早在2007年就开始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商标注册。今年6月“文谷”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省市相关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建设。可以预料,大品牌将带来产业的大聚集、大发展。

  “中国文谷”与“中国光谷”在空间上有较多重合,这并非是坏事。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成立了“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并设立引进创意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光谷”属继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也仅此两家。向中关村学习,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互动,也是应有之举。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死科技”,没有科技的文化是“陋文化”。

  “中国光谷”在“谷”不在“光”。“中国文谷”将为“中国光谷”添文气,“中国光谷”将为“中国文谷”添光彩。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文谷与光谷比翼齐飞,自主创新将迈上新的台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中国规划网武汉12月2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