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北京城市发展可否做减法

时间:2010-12-05 10:3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刘丽丽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我们的城市化脚步越来越快,城市产业体系越来越丰富和完善,我们城市的外沿也越扩越远。但是,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各种资源短缺带给我们的困难和压力。这包括水资源、电力资源、交通道路资源、教育医疗资源、住房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已经低于 2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北京人出行通常都如临大敌,确实是太堵了!

    不久前,在北京市委审议通过“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着重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口问题。刘淇同志指出,“要处理好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系,切实把人口控制住”。二是交通问题。北京要“抓紧出台、抓紧落实治理交通拥堵方案,使治理交通的措施尽快见效”。这两个问题恰恰反映了北京市面临的当务之急:人口增长和交通拥堵,正在迅速把北京这个超级大城市推向极限!其实,更为严重的还有水资源短缺带给我们的忧虑。

    截至2009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972万人,已提前11年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的上限。如果再加上400万暂住人口、200万旅游流动人口,北京每天承载着2500多万人的负荷。这相当于三个香港的总人口数,四个新加坡的总人口数,超过台湾人口总数!人口的快速增加与北京城市功能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北京现在什么都奔着中国甚至是世界的中心迈进: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体育中心等等,尽管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北京仍然在不少领域遇到了资源短缺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交通拥堵,房价奇高,水、电、油、气、热等城市生活必须资源、政策公共服务等供不应求,现实表明北京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正遭遇现实极限。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北京未来该如何发展?

    答案是:我们不得不转换大而全的惯性思维,在城市功能定位上做减法。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每个城市都想建成经济中心,但北京市现在背负了太多其他功能,并且为此在城市硬件上进行了高强度的建设和扩张。但是目前,北京正在为太多领域的战略发展目标所累,有必要放弃掉一两个城市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北京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要有勇气放弃一部分制造业。从产业结构看,制造业在北京经济中并不占优。以北京首钢为例,由于污染实在太大,再加上北京要开奥运会,北京把首钢的大部分制造环节迁出了北京。现在看是明智之举,未来石景山区完全可以建成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北京的当前的城市环境也因首钢外迁得到了改善。但迁走了首钢,北京又要大搞汽车制造业,除了北汽、福田,还有现代、戴克,在争夺沃尔沃失败后,北京竟然请进了低端的长安汽车。看来,北京还是期望把发展现代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而汽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城市定位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这就够多的了,北京显然不合适建成美国的底特律。

    北京应该有勇气放弃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把它们让给周边的兄弟省份。因为对于北京来说,城市空间、土地、交通容量、基础设施承载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资源将会越来越稀缺,珍贵的资源应该保留给高附加值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这些资源会更好地服务保障北京的基本城市功能。

    做减法往往令人心疼!做减法也最不受地方政府欢迎。原因很简单,影响地区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实际上,北京市大可不必有这个担心。做减法并不是不发展,而是要腾出资源和空间,然后再做加法。宝贵的资源和空间,应该留给更有弹性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能带来GDP和财政收入,只要我们的政策能够给予足够导向。城市功能削减和产业疏散必然会带动城市人口大幅降低。北京市的发展和规划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好大喜功,只看眼前利益。现在是给城市发展减负、城市规划做减法的时候了!如CBD东扩、中关村科技园区拓展、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延等,体量都要适当,不能无节制扩大。只有从战略上首先做减法,为北京“减重”,才有可能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北京城市发展可持续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中国规划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刘丽丽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