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世博园游览过的人,肯定都会对那六个巨大的阳光谷印象深刻。 它作为上海世博留给人类的遗产对世博城市、对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必定会深刻而持久。 这不,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又见“阳光谷”。 [这里有创新的传统] 十六铺码头的名字源于防御太平军进攻而实行的联保联防制度―――铺,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 成了地名的十六铺创新的传统一如既往。1982年,上海把晚清时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拆了,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新客运站有三大亮点:一是自动扶梯;二是摄像头监控;三是造了7个小候船室。候船室里落地门窗、空调、沙发,附近的市政府各委办常常过来借用,因为它“灵光”。 这时候,候船的人们在十六铺江边、路边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世博让十六铺华丽转身] 世博会落户上海,给一度落寞的十六铺码头华丽转身的机会。 占地3公顷的临水场地,经过设计师们妙笔改造,往日一眼望尽码头的印记毫无踪影,它们全都隐身到沿江绵延600米的地下去了,岸上只布置了3座体量小巧、线条简洁,层高不超过四层的小楼,大片大片的岸边空间漂浮的是片片“浦江之云”,生长的是青翠的树木鲜艳的花,且地下直通城隍庙,这里的总建筑面积竟有6.73万平方米。 十六铺华丽转身,不仅把地面打造成极富现代气息的大型公共滨江绿地,而且,把原十六铺客运码头的功能与大型商业、餐饮、公交、停车、人行过街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创造了上海乃至中国第一的水陆交通枢纽新样板。今天的十六铺,更是绝佳的远眺、近观黄浦江、百年外滩的亲水观景平台,正应了“收景在借”的那句造园老话。 [世博主题的园外样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理念。世博过后,如何延续这个主题?尤其是在世博城市,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 应该说,十六铺码头的华丽转身就是世博主题园外实践的又一成功样本。 就码头的原有功能而言,改造后的码头地下空间很好地处理了交通集散、餐饮娱乐及观光路径的关系,阳光、雨水、空气的综合利用也很高效。简单地说,虽然地下空间面积有数万平米,但无论你走在地下一、二层,还是三层,白天时阳光都能照射到。所以有人把这里叫“小阳光谷”。 随着交通功能的弱化,十六铺码头的观光、游乐功能随着这次改造大为强化。亲水平台的大面积留置,餐饮美食和购物休闲的空间安排,都让“生活更美好”;游客徜徉在宽敞的平台上,江水粼粼、笛声阵阵,浦东陆家嘴的金融区风采、浦西百年外滩的万国建筑尽收眼底。这种结合地区特点,通过环境的创造性设计,把历史、文化、城市风光集于一身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很好地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品质。中国规划网上海12月5日电 记者刘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