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一座城市,什么会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还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亦或者沉浸在清澈河水以及葱绿树木之中的湖光景色?更或是古韵楼台上倾听鸟鸣欢唱的愉悦感?……对于宿迁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环境似乎并不值得特别羡慕。因为这座城市包容了这一切。 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宿迁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城乡规划龙头地位,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引导,提出并深入推进滨水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新兴工商城市、创新创业城市建设,促进了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视野:以国际理念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回顾建市10年的发展,宿迁中心城市突破了“一体两翼”,并沿着建设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集湖光秀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站在“十一五”的开局,宿迁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也呼唤更国际化的最新理念指导城市科学、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2006年开展了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湖滨新城概念性规划及古黄河滨水地区概念性规划的国际征集工作,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竞赛报名,通过广泛征集,引入了国际一流的规划理念,明确了建设滨水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新兴工商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和两湖两河水上城、酒都花乡休闲城、蓝天绿树宜居城的城市形象定位,确立了规划建设九大特色风貌区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以国际征集成果为基础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确立的发展目标,为宿迁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彰显城市特色,打造美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逐本:以工业突破为核心架构城市产业格局 对于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宿迁来说,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突破是不二法门。因此,“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市加速实现工业化的五年。在这一历程中,宿迁规划人全力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发展战略,以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极、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为抓手,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产业集聚、工业集群,保障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在规划建设省级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规划了宿城、宿豫、湖滨新城等三个开发区,并通过规划审批确立了三个开发区的有效地位,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使三个开发区顺利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06年,为呼应南北挂钩工作,又规划启动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宿城(吴中)工业园和宿豫(张家港)工业园。中心城市各类开发区总数达到6个,总面积近350平方公里,为全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业产业发展预留了发展空间。 同时,宿迁规划人在推进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及时组织对园区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拓展园区范围,适时调整用地性质,切实保障企业落户用地指标。并结合产业发展方向,狠抓工业布局研究,结合宿迁自身实际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点,加强重工业、化工产业在城市工业发展中的布局研究,适时在城市北部、省级排污通道区域规划建设了化工园区,有效化解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了产业发展,构建了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理念:以差别竞争凸显城市特色品牌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现状、潜力的综合反映。如何让年轻的宿迁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十一五”以来,宿迁规划人始终围绕这一课题,立足于宿迁实际,寻求差别竞争的突破口,突出宿迁自身的生态优势,致力营造“两湖两河水乡,生态绿色家园”的城市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绿色城市。围绕“不比高楼大厦,但比绿化美化”、“不比城市形态,但比环境生态”的城市生态发展策略,突出“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在实施完成“一环、两带、三纵、四横、十园、多绿”的结构形态绿化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道路、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公园、风光带等绿化品位和档次提升,不断放大宿迁的生态优势。在规划的指导下,我市生态特色进一步凸显,2010年,市区人均绿地11.9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深入挖掘水资源,打造滨水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明确提出“引湖纳山”的发展战略,深入挖掘两河两湖“水”资源,打造滨湖城市特色。先后完成以“水”为主题的骆马湖滨湖地区总体规划、湖滨新城概念性规划、古黄河风光带总体规划、中运河风光带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引导“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滨湖特色城市建设。目前,我市的洪泽湖生态湿地保护区、骆马湖(三台山)风景区、古黄河风光带、大运河风光带已基本建成,滨水城市特色充分显现。 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打造文化城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弘扬,先后编制了《宿迁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项王故里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规划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乾隆行宫、项王故里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启动了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项王故里街区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城市设计引导,打造精品城市。紧紧围绕“冬天看绿化、白天看美化、晚上看亮化、雨天看硬化、刮风看净化、长远看规划”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工作,营造独特的城市景观体系。突出城市空间景观,开展了城市形态研究;突出城市色彩景观,开展了城市色彩专项研究;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编制了“两河四岸”程式设计、骆马湖环湖景观规划;突出城市亮化景观,编制了城市亮化专项规划;突出城市绿化景观,编制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突出城市商业景观,开展了霸王举鼎商业中心(CBD)城市设计。各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丰富了城市综合景观,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精品城市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市规划局还在人手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从规划入手承担建设了雪枫公园、城区水系沟通工程(3#―4#桥段)两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宿迁规划人用自己的行动,全面诠释了精品城市的内涵。 统筹:以镇村为“极”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城市要发展,农村怎么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仅凭城市“一架马车”无法带动全市经济的飞跃。为此,宿迁规划人提出突出城乡统筹的规划,围绕“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中心崛起、群马拉车”的发展战略,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龙头”,提出并深入推进城乡交通、城建、城管、水利、园林绿化五个全面覆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为推动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了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180平方公里拓展到2108平方公里的战略设想,并积极开展规划区内各类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构建了“大宿迁”发展战略格局,中心城市带动力、辐射力、集聚力得到全面增强。 为推动乡镇快速发展,自2005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深入推进小城镇“1+4”工程,以此构建完善的小城镇规划体系,提升小城镇发展内涵,增强小城镇作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实施“1+4”工程以来,全市104个乡镇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在规划指导下,共新增新型农贸市场150万平方米,商业街区100万平方米,居住小区250万平方米,建成规模以上工业小区近100个。为推动村庄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将全市12228个自然村规划撤并为2566个集中居住点。在此后的五年中,又结合新农村建设,围绕“集中再集中”和“三靠近”的工作原则,多次对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市农村集中居住点已压缩到1391个,相关集居点建设已全面启动,104个康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初显成效,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 规范:以公开透明为根本追求管理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不断增强。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在此期间,本着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围绕贯彻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以推动社会决策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为抓手,不断尝试、探索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在不断完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规划公示制、行政许可听证制等工作机制的同时,更深入、更广泛地推动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构建城乡规划的社会决策体系。 建立广泛的公示机制,积极搭建政府网站、建设工程现场、社区公示栏、城建展览馆等公示载体,采用宣传册、信息更新、规划模型、触摸屏等形式,将各类城乡规划成果、规划审批信息、具体建设项目方案等,进行全方位的公开公示,听取意见、建议,并建立采信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同时,以“规划成果进社区、规划管理进社区和规划讲坛进社区”等“三进”活动为重点,多途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拓展城乡规划工作中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全力打造“和谐规划”。 同时,建立完善的听证机制,针对行政许可项目特点,组织召开专项听证会,并邀请新闻媒体参与旁听,多方听取利益关系人、地方(街道、居委会)以及社会各界对许可项目的意见,搭建民意表达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市民代表参与规划机制,实施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前置。在规划编制伊始,即通过公开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选聘市民代表,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成果评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意见在规划成果中的体现和汇聚。 民本:以民生为出发点体现亲民本色 改善民生一直是我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规划涉及千家万户,关系方方面面。因此,宿迁规划人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民生工程规划建设。“十一五”初,我市即组织编制了宿迁市住房建设规划,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蓝领公寓、集宿区等关系老百姓居住环境改善的项目进行了科学安排。同时,针对城市居住区开发及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问题,出台了市区居住区及农村集中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及管理规定。 围绕改善教育环境,突出服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片区规划,专门就学校布点及建设规模进行安排。同时,在湖滨新城规划建设高教园区,吸引外地高等教育资源来宿投资办学,促进教育集约式发展。围绕改善就医环境,突出服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片区规划,专门就医疗机构布点及建设规模进行安排,确保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围绕改善综合环境,将水环境整治、节能降耗、垃圾处理等作为规划重点环节,先后编制并指导实施了大运河、古黄河、马陵河整治建设规划、截污导流规划及环卫设施规划,使得城市综合环境岸绿水清、舒适宜人。中国规划网南京12月5日电 记者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