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雅安撤地设市 进入城市化快车道

时间:2010-10-24 11:57来源:雅安日报 作者:罗光德 王侃

 

 

    编前

    2000年12月10日,雅安举行了撤地设市挂牌仪式。随后的十年,对雅安来说,是城市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十年。
    对雅安人来说,这十年,是真正成为市民的十年。农村人进入城市,城里人发现熟悉的城市正在改变。最重要的,这十年来,作为市民的个体见证了雅安城市变化的一个又一个瞬间。他们或是见证者,或是亲历者,或是变化的受益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读出了雅安十年的成就,雅安十年的发展。
    十年·记忆这组系列报道,讲述的是个体市民的故事和感受。在这些个人的最真切感触中,呈现的是城市的血脉精神。正是这些微观的个体,构成了宏观的城市主体,为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倾注心血,也享受着城市发展建设带来的成果。

    撤地设市    他在现场

  2000年12月10日下午3时,雅安撤“地”设“市”。
  这是一个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刻!
  自195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地区”在四川的行政版图上存在了几十年来,老雅安终于变了。
  在当时的朝阳街广场坝,郑汝成作为《四川日报》驻雅记者站的负责人,经历了令人难忘的一幕。
  “广场上,站着一列列方队。彩球飘飞,鼓乐齐鸣,撤地设市的现场简直是人山人海……”
  10年后,翻看着一张张精彩照片,郑汝成将当年的情景娓娓道来。
  广场周围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高音喇叭里,不时传来领导的讲话声。在朝阳街广场,雅安从“地区”变身“地级市”的授牌仪式隆重而简朴地举行。作为一个记者,从领导讲话的台子前,到侧面的角度,再到俯瞰整个广场的高处,郑汝成忙前忙后一直不停地到处找视角。
  “咔嚓咔嚓”的相机快门声一次次响起。
  不多时间,授牌仪式结束。现场的工作人员迅速将中共雅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雅安军分区及市纪委的牌匾,分别送到各单位的办公楼前并由相关领导亲手进行挂牌。
  第二天,《四川日报》的读者通过阅读报纸,知道川西重镇雅安发生了重要变化。
  “雅安地区”走进了历史。
  “雅安市”由此正式成立。
  郑汝成说,在朝阳街广场上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之后,雅安不仅第一次有了“市民”的概念,而且每一个关心雅安发展的雅安人,都热切地盼望小城生活发生巨变。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天天耳熟能详的接触,雅安市民对自己城市名称的变化不再惊奇,他们纷纷关注着生活中出现的更为实质性的变化。
  城市建设迅速开始了!
  先前的“小雅安市”改成了“雨城区”,一个名称的变化,把“西蜀漏天”雅安的独特气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雅安撤地设市,可以说是雅安又一次的重大巨变!”
  郑汝成说,因为特殊的工作身份原因,得以见证雅安撤地设市这一重要巨变的时刻,他感到十分激动和荣幸。而撤地设市后10年来,雅安大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通过一张张对比照片,也记录下一段段精彩的往事。

    城市转变    他曾经历

  2000年12月10日,撤地设市是雅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邓胜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之前邓胜在小雅安市(现雨城区)城建局工作,撤地设市的机构重组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2001年2月26日,雅安需要从区城建局抽调一批人到市城建局(现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工作,在被抽调到市城建局的23人中就有邓胜。这些人占了当时市城建局的半壁江山。
  站在新办公地点,望着青衣江水缓缓东去,他思绪万千。
  这对于他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这次上调让他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有所作为。在市城建局城建科,大家都是一般的干事,一切都要重头再来。
  部门虽然在刚开始暂时沿用雨城区城建局的管理方法,但是撤地设市后的雅安,建设思路却不能沿用过去的老思路。
  雅安设市之后,雅安市着手建设地下排污系统,查看下水道的工程施工情况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带着头灯,钻下水道成了邓胜工作的一部分。
  凭借自己的努力工作,2001年底,邓胜升任市建设局建设科副科长。一路走来,邓胜见证了雅安撤地设市十年的城市建设发展。
  在他的印象中,一组数据最能说明撤地设市给雅安城建带来的变化:1996年至2000年,雅安用于桥梁、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3000万元。而2001年至2005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投入达到4亿元,翻了十倍多。
  曾经的雅安,雨水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流入河中,污染了水源。雅安撤地设市之后,建成了72公里长的自来水、雨水、污水管道,市污水处理厂、相关配套设施和附属管网建设,彻底改变了雅安过去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
  “这些地下管道建设让雅安的城市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在邓胜的眼中,这是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一步。
  除此之外,曾经的混凝土道路十年中渐渐被新型沥青道路所替代。
  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一座座功能性建筑拔地而起,给雅安带来了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张老照片记录下2000年雅安撤地设市揭牌仪式的同时,“供销合作”几个大字也被定格在了画面中。
  在原地区供销合作社主任何连生的印象里,撤地设市的揭牌仪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领导宣布雅安地区更名为雅安市,过程与现在许多揭牌仪式相同。但是,当时作为地区供销社一把手的他,  却从“雅安撤地设市”中嗅出了变化。既然“地区”变成了“市”,雅安这座城市的人口必然要增多,随之将出现商业中心。
  199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全国各地供销社都处于改制的进程中,雅安地区供销社也面临着改制后最现实的问题——职工退休金和改制后的职工出路。
  供销社改制的目标之一是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充分调动相关各环节的积极性,使人、财、物资源的调配更加合理,形成在产业链上的重要作用,不被市场经济边缘化。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供销社步履维艰。怎么做才能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付职工的退休工资?怎么做才不担心在职职工没有饭吃?
  提前一两个月听到雅安撤地设市风声的何连生开始了抉择。“如果不保持合作性和盈利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能有生存的空间呢?”何连生的观念是既然要改制,又遇到撤地设市带来机遇,就放手大胆一搏。
  2000年,电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雅安尚无此类市场,然而雅安又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电子产品聚集交易的地方。打造一座和成都东华电脑城类似的专营电子产品的区域何连生最初的想法。现在的假日广场当时是朝阳街广场,站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着广场上嬉戏的人群和广场周边以街为市的小商贩,何连生有一种感觉,这个位于雅安城区中心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极可能成为雅安的商业中心。
  “原供销社旁有一块属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地,是原来雅安五金公司的仓库,它可以通往沿江东路。这里可以形成物流中心,而且地势四通八达。”正是看中了这些区位因素,2001年下半年,何连生从银行贷款150万,将这2亩地买了下来,修起了供销社职工家属房和如今的电子商城。
  为了收回成本,当时的供销社在雅安注册了“得利”房产公司。底楼的店铺用于打造电子商城,二层以上的楼房则作为商品房出售回收成本。据何连生回忆,当时卖出的价格为每平方米七八百元,没多久就将成本收了回来。2003年6月,雅安市的商业中心随着集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为一体假日广场的竣工而初显规模。何连生打造的电子商城正好位于假日广场商圈的辐射范围内,商户的入驻盘活了这一区域,市供销社的职工的退休金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十年后,雅安有了大型超市、服装商场……
  “这些是10年未曾料到的,那个雅安连一座像样的超市都没有。”
  回顾当时的发展思路,看着曾经长满杂草的小平坝变成今天繁华的商业中心,何连生认为撤地设市对于雅安最大影响是改变了这座城市发展思路。中国规划网成都10月24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