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在“房贵路堵”的大城市?对不少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这一现象在佐证大城市发展危机的同时,更提供给我们无限的思考,我们的城市怎么了?城市,应如何让人生活得更美好? 透视:我们被“大城市病”困挠的尴尬生活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却似乎在下降。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按照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受力,能够承担的极限人口是 1800万,但现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 1900万,瞬间人口已经达到 2100万。在这样的人口与环境承受力的扭曲关系下,不出现城市病是不可能的。”中国行政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奔波在大都市的人们。(资料图片)
大城市高房价
令人心酸的"胶囊公寓"(资料图片)
北京晚高峰时段的东二环建国门桥北侧。中新社 富田 摄(资料图片)
公共交通供给能力被抵消的一个后果就是汽车保有量的激增。2003年8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到2007年5月,这个数字改写为300万辆。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7个月。从400万辆到450万辆,仅用了几个月。已经有预测,2015年时这个数字会达到700万辆。
义务教育更难
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方面,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66.9%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些区县教育支出的一半用于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国规划网北京10月24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