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电视塔俯瞰广州“新中轴”,海心沙、西塔、大剧院、博物馆赏心悦目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弹指十年看大变 ■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结合,是广州的突出特点 ■广州常住人口十年增长500万,吸引越来越多人安居乐业 十年,能让一座城市发生怎样的蜕变? 1998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广州明确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要求。 2004年7月,广州成功申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自此,“大变”工程与亚运会筹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广州“大变”工程进展,进一步提出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的奋斗目标。 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再次莅粤,在视察中,他高兴地说:“广州的城市发展真正实现了十年大变样!” …… 十年,广州欣然赴约——— 十年蝶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城市建设带来的人居新环境 站在新电视塔83层观光层,俯瞰广州,新中轴线已初具规模:婀娜多姿的新电视塔,即将举行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海心沙广场,独具风格的广州大剧院、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西塔……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不仅集中反映了广州城市建设的成就,也成为了广州新的名片。 把目光收回到这座城市的内街小巷,835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构成了广州整个人居环境“大变脸”的骨架和血脉:81条老城区主干道的路面及道路设施进行了升级和绿化;41条市政道路铺装了新型沥青路面、铺装了人行道、建设了自行车道、建设了中央绿化隔离带; 主干道沿线的危破房,经过外立面的粉饰涂装、屋顶“平改坡”、阳台治理等13项工程,焕发了新生机;74个亚运场馆的内外环境全方位地进行了修缮、完善…… 入夜,珠江沿岸的夜景明亮了起来,新中轴线地区的光亮工程、花园酒店周边地区的光亮工程,全城20层以上建筑实施的光亮工程,让夜广州,也变得如白昼一样璀璨夺目…… 十年蝶变,在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广州的城市管理也在突破和进步 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结合,这是广州的一个突出特点。 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实现民利,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改进机关作风:在人民公园召开大型社会咨询会、在网络上就重大民生项目问计于民。 在得到了最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并未忽视少数人的意见和合法权益。当噪音扰民、棚架围蔽给部分市民的生活造成影响时,政府不但多次表态、致歉,还以最快的速度出台措施和法规,昼避免扰民。 十年蝶变,同时也体现在老百姓对广州城市的归属感 2000年底,广州的常住人口数量为693.96万;2009年,常住人口已达1025.83万人,十年增长500万。如果没有包容力、凝聚力与勃勃生机,一座城市何能吸引越来越多人安居、乐业?老百姓对这座城市的深情与寄望,在这十年有增无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时曾强调:“广州一定要为举办一届和谐、绿色、文明的高水平亚运会创造良好条件。”广州正在动员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到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治安、城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价、群众共享的生动局面。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随着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 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的推进,后亚运时代,广州已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摆在了自己面前。 起于十年,却不会止于十年。(黄丽娜、曾璇、蒋铮)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