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战略 >

枣庄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时间:2015-09-14 12: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贾继勇 李允

  秋高气爽,漫步枣庄,花木扶疏,郁郁葱葱。光明大道,两旁飘翠,紫薇盛开;南方植物园,岸柳拂波,睡莲满塘;人民公园内亭台轩榭、小桥流水,闹中取静;东湖公园内健身娱乐、阅读学习,各得其乐。不经意间,枣庄城区的公园多了起来、绿地多了起来,树木繁茂、布局均衡、错落有致、功能完善,宽敞整洁的街道、错落有序的绿化带、姹紫嫣红的花卉,把枣庄装扮得格外靓丽清新。生态家园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绿色家园的不懈努力。

  以绿为轴

  科学规划城市主体脉络

  我市始终把规划作为绿化发展的第一要素,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实施规划建绿,高起点引领城市绿化建设和发展。2008年,我市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年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修编,围绕组团式城市特色,以大环境绿化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了城市绿化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2007年,我市实施了“绿色图章”和“绿线管制”制度,对建设项目绿化规划进行严格控制审核,确保各类绿化规划落到实处。目前,园林管理部门涉及的建设项目绿化规划审批、树木砍伐移植审批、临时占用绿地审批、外省绿化施工企业进枣备案、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选址审批、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核等六项行政许可职能,已全部纳入市、区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

  布绿为先

  积极拓展城市建设思路

  在绿地建设上,我市紧紧围绕《枣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市区绿地空间结构以北部山区普遍绿化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六河八路”绿化带为骨架,以其他河流、道路和农田林网为脉络,在中心城建设由南北山脉组成的绿色生态保护屏障;结合交通通道和河流绿带建设两纵两横的生态廊道;结合水源地和采煤塌陷地在“三区一团”之间设置大片农田林地,形成两片、两带、四通廊的中心城基本生态网。2011年以来,年均增加公园绿地120万平方米以上,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区公共园绿地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8平方米,共建成大型公园12处、游园45个,广场16个,街头绿地106处。近年来,我市围绕园林文化和植物造景两大重点,相继新建改建了南方植物园、东湖公园、临山公园、古运公园、奚仲公园、紫云湖公园、陶然百草园、文化长廊绿地、科技生态绿地等9处精品园林,成为文化建园与艺术造景的典范,带动了园林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粗放绿化向文化园林观念的转变。

  节约为旨

  聚力推广海绵城市理念

  坚持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理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近年来我市充分“吸纳”生态治水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开。一方面积极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新建项目打造成“绿色基础设施”,努力布局好海绵城市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在已开建的项目中努力运用相关技术,多少补上“灰色基础设施”的欠账,不给海绵城市建设留下死角。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在德仁公园、锦阳河公园、电力公园等新建大型公园中实施道路透水铺装,建设了新城东西绿带、龙潭公园、解放南路带状游园、小沙河湿地公园等一批下沉式绿地7处,成为节约集水型绿化的典范。在打造园林绿化精品的同时,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以人为本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引领,在全面增绿、布绿的同时,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目前境内7条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稳定生长,多年不见的白鹭等鸟类又飞回了枣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持续增加,2013年156天,2014年达到246天。在今年上半年大气环境质量考核中,我市获得生态补偿资金618万元,居全省第七位。近几年的电话调查显示,群众对枣庄的生态环境满意度逐年攀升。新增的公园游园为市民生活带来了实惠,每到傍晚时分,在公园、游园、广场、林荫路上休闲健身的人群随处可见,亲近自然、追求健康、崇尚文明正成为枣庄人生活的主旋律,如今幸福感、自豪感如同公园里盛开的鲜花,绽放在每个市民的笑容里。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