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战略 >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10-08-06 11:08来源:人民网 作者:周国富

周国富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但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代价。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成果和结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可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三大标准来检验衡量,归根到底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可以这样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建设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是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化,认真落实生态保护各项举措。

  第一,唱好“主题曲”,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韵”与“红脉”相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巨系统,是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代谢的经济生态和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是“绿韵”与“红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谓“绿韵”,是指蓝天、绿野、沃土、碧水和清新的空气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所谓“红脉”,是指由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等构成的人化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的协调共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执政党执政能力水平的互促提高。

  第二,翻好“高低杠”,走出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端产业高端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停止对碳基能源、原材料使用的条件,燃煤发电仍然是能源结构的主体,产业层次、产品档次、科技创新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一要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以低碳环保为依据,以减量化、再利用、能循环、无害化为原则,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逐步压缩高碳产业存量,着力扩大低碳产业增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二要着力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品、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提升,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形成产业群,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三要统筹平原、山区、海洋发展,加快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山区“绿色经济”、平原“金色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做好“加减法”,坚持“减碳”与“固碳”双管齐下的生态质量提升战略。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控制二氧化碳总量,提高生态质量,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就是要从生产和生活入手,真正实现低消耗和低排放;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就是要加快绿化、彩化、珍贵化、价值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固碳量,扩大环境容量。

  第四,念好“道德经”,弘扬绿色公民、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生态文化主旋律。要坚决克服人是自然的主人、目的和征服者的错误观念,进一步树立人与天地万物同属一个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天人观;坚决克服人对自然只讲权利、一味索取、拼命掠夺的不道德行为,进一步树立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和保护义务的伦理观;坚决克服只谋自己发展、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行为,进一步树立一部分人对自然生态的行为不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生存生活的人际公平观,不能影响后代人生存发展的代际公平观,不能影响其他国家发展的国际公平观;坚决克服环境保护与己无关的模糊认识,进一步树立环境污染人人难辞其咎、难逃其害,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人人有责的责任观。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加强宣传、强化教育、虚功实做,抓好结合,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

  第五,用好“两只手”,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并重的生态建设促进机制。从经济学角度讲,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加以推动。要改善宏观调控,突出规划先行,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提高执行力。要加快制定鼓励生态经济、环保行为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激励政策,继续加大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产业、企业、产品的鼓励和扶持,严格对“三高一低”产业、企业和产品以及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限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从生产、流通到分配、消费全过程的生态政策体系。加快形成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者为浙江省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