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乡村规划 >

大凉山新农村建设“三级跳”

时间:2012-05-26 08:18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为之

    翘头屋脊、粉墙黛瓦……这是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潭溪河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具有川滇神韵的新民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几年来,凉山在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方面,完成了新家园、新产业、新生活的完美“三级跳”。

日前,记者跟随四川省委新农村建设成效与作用调研组走进风景如画的凉山,金黄的麦田映衬着雕梁画栋的彝家新寨,处处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盎然生机。
规划先行建设新村
宽阔平坦的进村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在蓝天白云下尽显彝族风情,德昌县阿月乡福隆村村民孙特尔突家的四合院里,火红的三角梅伸出了院墙外。“就像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笑着对记者说。
而在过去,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
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居,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凉山贫困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数次赴凉山视察调研,提出:“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工作。”
以2010年基准年、“十二五”、“十三五”3个时间段推进新村建设,凉山要确保2020年实现60%以上的农村居民入住新村总目标。同步锁定的还有:从2010年到2015年,用6年时间,首先完成凉山10个重点县1190个村的9.89万户49.45万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过去建房看风水,如今建房看规划。”记者了解到,如今漂亮整洁、错落有致的新村房屋,均得益于凉山州高水平的规划。在新村建设中,凉山州以全域凉山为统揽,注重功能提升,完善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移民搬迁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50个。按照“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庄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三类区域新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土洋结合、专群结合”,编制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设计方案,经省或州审定,由县市组织实施。
特色民居现代功能
近年来,凉山州启动572个新村建设。农房设计彰显三类风格:安宁河谷地区突出川滇、川西南民居风格,建设“前庭后院加小楼”的农民新居;大凉山彝家新寨突出红、黄、黑三色调彝家建筑风格,建设“前院后院加单体平房或楼房”的农民新居;木里藏区突出藏乡、彝寨、苗家等民族建筑风格,建设“前院后院分离加小楼”的农民新居。
村村通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李国萍家充满现代气息。通过贴息贷款、政府直接补贴,再加上流转8亩土地的收入,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洋楼。“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一年四季热水不断,真是太舒适了!”李国萍说。
以新村建设带领全州农民群众奔小康。在抓好两个省级示范片建设的同时,凉山启动了“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安宁河谷集中连片示范片建设和30户以上自然村落建设。2011年4月,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启动,将用5年时间完成1190个“彝家新寨”建设,涉及大凉山彝区10个县的9.89万农户,项目计划总投资85.3亿元。从2011年起,凉山州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管理直接覆盖到户。
产业支撑助农增收
“以前打个谷子要挑过河,收割机也不愿进来。”在海拔1790米的会理县南阁村,村民蒋天祥说,通过新村建设,他在山下建起新家,承包了50多亩地种植烤烟。种烟叶加上养猪合作社的收入,一年可达6万多元。
“南阁村地处城郊,是2010年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最早试点村。”村党支部书记蒋成军告诉记者,目前9个社778户,集中居住62户,新建80户,将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行“五规合一”,率先抓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生活条件改善。
在南阁村烟叶育苗工场,记者看到了南阁惠民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智能化大棚、净化水综合利用系统和密集型烤房群,合作社主要从事烤烟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包括专业化育苗、机耕、烘烤、植保和分级等服务,带动农户763户。合作社成员和带动的农户人均收入达8210元,高于其他农户23%。
今日南阁村的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修通了水泥路,村民们购买了50余台大汽车跑运输,部分村民还购买了小轿车。居住条件好了,精气神儿也足。“我们还准备在周边山坡和村里选择种植些经济林木,使南阁新村成为宜居宜人的最佳场所。”蒋天祥描绘着未来。
南阁村的变化正好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新农村建设要靠产业支撑。
2011年凉山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75.3万亩、新增适度规模养殖户2772户。成立苦荞、花卉、马铃薯、石榴、苹果等产业协会、农村合作社,“握紧拳头、抱团聚力”,统一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宁南县梓油村。该村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重点,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通畅、树成林,建设文明秀美的村庄。以幼儿园、小学、村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点、夜校建设为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新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说起村里的变化,该村80岁高龄的万福兴老人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我们现在讲究的不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生活文明不文明、生活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