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产业 >

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时间:2010-04-19 17:5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中原崛起,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时期根据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振兴河南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崛起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省委、省政府乃至全省人民都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中原崛起”的重大意义 

  “中原崛起”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 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中原崛起”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10587.42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4896.01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是我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因此,中原崛起理应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 

  二、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近年来,郑州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的伟大战略任务,要在中原崛起中发挥龙头作用,本文认为郑州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主要有: 

  1.地理区位优势 

  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是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一是交通中心。郑州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已建成以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为骨干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中心”。200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87.6亿吨公里,占全省货运周转量的12.60%;完成客运周转量189.6亿人公里,占全省客运周转量的18.95%。二是商贸中心。郑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商贸城市之一,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7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04%,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5.08%。三是信息中心。由于交通、人流、物流量迅速增加,郑州已发展为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中心,2005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占我省邮电业务总量的20.6%。四是物流中心。截止2005年底,郑州市的物流企业已有200多家,已成为中原乃至周遍地区最大的商品和货物集散地。

  2.经济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郑州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发展为目前的集商贸、工业、交通、金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从下表可以看出,郑州市的生产总值等四项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基本上在20%左右,聚集了我省五分之一的社会财富,因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为郑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环境优势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政治中心,具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优势。首先,郑州是许多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型重点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珠、连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投资与建设,一方面改善和优化了郑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便利的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使郑州具有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绝对优势,使国内外许多公司和企业纷纷逐鹿中原,落户郑州。仅2004年和2005年,郑州市共利用外资 57751万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27.46%。再次,郑州也是河南省的金融中心。国家银行、合作开发银行、外来独资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在郑州都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最后,郑州还是河南省各项经济政策的发源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市场准入、进出口许可等各项经济政策的掌握和运用,自有“近水楼台”之便利,也是促进郑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4.科技文化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郑州已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为“十一五”时期郑州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同时郑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今文化荟萃,东西文化交流,科研、文化、艺术团体星罗棋布,大中专院校林立,每年为郑州市的经济建设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将构成郑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宝贵财富。

  三、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郑州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郑州市在“中原崛起”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确保郑州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郑州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在2005年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已进入全国前20位。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如产业同类化和同质化严重、高新技术产业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如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突出汽车制造、铝工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能源开发等产业,实施帮强扶优工程,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其次,着力推进现代商贸城建设。根据郑州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以重大物流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物流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像长通运输、永和高科等大型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能力;规范家电、汽车配件、服装等大型批发市场,辐射和带动周遍及全省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培育像小商品城、金博大等大型零售企业,吸引和积聚周遍地区的商品购买力,繁荣郑州的商业零售市场。再次,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应大力加强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围绕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精心打造商都文化苑、黄帝文化、中华炎黄坛、世界客属文化中心等一批精品工程,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形成郑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增长点。

  2.发挥中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中原城市群建设目标 

  十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勾画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规划,即以郑州为中心附近八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协作带占据了河南60%的地市级城市,拥有5.87万平方公里,近40万人口,是一个区域城市密布、人口集聚、经济联系紧密、互补性强的经济协作带,郑州作为这一经济协作带的中心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郑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提出了“科教兴豫”战略,要实现中原崛起,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要发挥郑州的龙头作用,没有科技创新是不可想象的。从“十一五”发展规划来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加科研投入,保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如重点支持郑州国家超硬材料产业基地等实验类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设备制造技术等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其成为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完善创新体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产学研结合转化、技术中心、服务平台、和高新企业孵化器等几个方面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协作,加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三是支持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像竹林众生等一些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河南产品粗、劣、假的形象,以优质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树立河南产品的新形象。 

  4.城乡统筹规划,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助动器,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方面说明了其社会财富的集聚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的工业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郑州要在中原崛起中发挥龙头作用,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建设步伐。郑州所辖的六区六县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功能,来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积极参与城市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各区县的优势,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具体来讲,中原、金水、二七等五市区可以积极发展商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接纳和吸收更多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上街区可以以第二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条,壮大区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新郑、登封、荥阳等六县可以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规划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保证郑州乃至全省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农村商贸、餐饮、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农业旅游等非农产业,壮大地方经济,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5.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郑州市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水平低,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郑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包括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二是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着力推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在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些优质、高效的农业示范园区,如郑州郊区的蔬菜、花卉,中牟的西瓜、大蒜,新郑的红枣等种植基地,依靠科技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实行产业化经营,以点带面,带动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州统计年鉴》2006年 

  [2]《河南统计年鉴》2006年 

  [3]《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4]《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5]郑州市市委书记王文超在郑州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6]郑州市市长赵有才在郑州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7]郑州市2005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