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园林工程 >

针对园林学院学生谈谈景观设计的九个必要步骤

时间:2009-12-21 18: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朱建宁
  1.进入兴奋状态
  从一开始,在对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场地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我请你先要专心致志、同时并举地开展两项工作:
  第一:改变你对这块土地一无所知的现状。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进行项目设计,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填补巨大的知识空白,尽快熟悉此地的各种情况。在此期间,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比如:这块场地原来做什么用的,现在要用来做什么?人们要求你怎样改造它?是谁要求你这样做的?这里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现在为什么被闲置,而我们又为什么要改造它?场地中有哪些朝向问题,空间又是怎样相互连接的?
  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将随着工作的展开而逐步得到确切的答案,现在还含糊不清,就一时留做悬念。现在最重要的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的累积。因为提问在激发出你的注意力,问题本身会促使你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从一开始,某种求知欲就会激励着你的观察力和敏锐性。然而,这种不断探求新知的渴望及其过程,不应延缓我们进入正式的设计工作阶段。
  第二:与此同时,你不必等待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一一揭晓,就完全可以提出一些工作设想,并勾画出设计草案。因为设计方案产生的原动力是你的直觉。我认为,尽早提出设计意向是很重要的,要避免因冗长的前期分析延误了工作进度。
  如果你一味地想要等到对所有的问题都有清晰全面地认识,后果往往是难以区分基本的设计要素,或者使设计方案停留在图面上。只有将场地中丰富的现状资源所引发的最初直觉与设计任务书及后续的实地资料进一步对照,我们才能够逐步弄清设计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在这里,直觉和分析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说,设计方案产生于直觉,并在再认识和再调整的过程得到不断的深入。
  这些最初的直觉建立在你对空间改造的经验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实以及那些我们错误地称为场地或任务书的“限制因素”的制约下,直觉会部分或全部地退出设计过程,但是一些顽固的残余、某种“极性”,仍然会保留下来,并在设计方案中起到最初的组织核心作用,以后的所有决策都围绕这个核心逐渐汇集。与此同时,要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预测初步设想的可行性,要在最初的直觉和与其对立的设想之间反复权衡。同时,以相悖的假设去辩驳你的直觉,从而验证的直觉的可靠性,把设计方案当作是一次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第一个步骤和所谓的分析阶段相混淆,传统的设计方法一定要把分析作为设计的初始阶段。景观设计是针对场地中一系列或多或少概念化的、或多或少客观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现状资源,提出一个空间解决方案。这些场地和任务书中的现状资源,无论是否全面,无论以何种方式汇集起来,比如采用分析的方法,但是,就空间意向而言仍然是一片空白。现状资源包涵在空间之中,但是资源本身并不能激活空间。这些现状资源只是设计的“客体”,所缺乏的是设计的“主体”,只有当主体作用于客体时,设计才能够产生。这就是说,设计师要描绘出人们所期待的空间外形,还需要采取的特殊设计手段。
  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一个特例,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外在的、而且是自由出现的现状资源,认为有确定的规则在控制现状资源流动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能够触及的各种现状资源都处于无序状态,包括现状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各种可能性。漫长的设计周期会以自身的节奏,将不断出现的各种现状资源组织起来。设计并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循环的过程,它通过不断地筛选,使所有我们要了解的现状资源依次出现并组织起来。分析和设计是处在同一过程中密不可分,而且完全同步的两个程序。
  所以说,你以何种方式进入到设计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建议你以兴奋状态进入设计,目的实际上是强化设计的初始阶段并使之充满乐趣。因为你要解决各种矛盾,将处于分离状态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你还要尝试着设想空间形态并将之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初始阶段,你就要从整体上进行一些目标不甚明确、思路不够清晰的设计探索,同时难免还要对付一些失望和担忧的情绪。
  2.全面观察场地
  你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状态,包括所有细微之处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不应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弗朗索瓦·达戈涅(Francois Dagognet)在《具象空间认识论》(Une épistémologie de l’espace concret)一书中讲道:“不要抛开土地,也就是说不要抛开记载、房屋、景观,以及各种生物、材料、现状资源所依存的土地”;“景观是一种手段,与其说要发现景观,不如说要借助景观去发现”;“人们只能从外在的或者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方面,去发现真实在闪烁,并‘捕捉’到真实,除此之外,别无他处”,“学者们常常竭力忽略那些记号、起伏、阴影、外表等等,其实,恰恰是在那些次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地方,生命才能够被认识和理解”。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提供给你们的所有区域,其实都是经过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其中有一些区域与不断出现的功能要求相吻合,因此可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维系下去。因此,如何在你的设计中汲取那些人们认为真正的本质,并将之植入未来的整治中,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这种简约的设计手法,也使你的设想不至于脱离场所的特性,保持场所的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场所的文脉。
  只有在外部形态和文化层面上,以及我们与实体的关系上,最大限度地观察、调研、综合相互交织的现状资源、景观的联系方式以及各种情况,你的决策和设计方案才能获得来自于世界本身的灵感。
  关注那些具象的、感性的现状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使我们能够分清各种方法、不同地点、各种影响、各种迹象和各种参照物等,尤其是通过实践,再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表达并相互影响,这些都会要求采用相应的方法。因此,过于仓促或流于形式的实地考察,有可能会过分强调场地的某个形态、某个布局或者某种气氛,从而突出了场地的某些特征却忽略了其他方面。
  由此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你仅仅被某个方面所迷惑,并设想它会延续下去,这种迷惑足以掩盖景观的其他现状资源。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大场地的某一特征,你应采取下面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方法,就是以交叉线路的方式,从最远的地方开始,迅速、紧凑并且是全方位地看完场地。要尽可能的一次走遍整个场地,即使某个地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使得你流连忘返,而无暇观察它处,也要尽快离开那里!
  第二个后果,是在相对简短的参观之后,你会从景观中提取出一些所谓客观的现状资源,通常是那些最支离、最突出的资源,也是最容易表现、阐释的资源。这种“分析”手段通常都采用分离的方法,把现实分割成了一个个片断,然后在工作室或教室中关起门来将这些片断任意组合。随之而来的方案将充分证明你的设计很难与实际状况相吻合,它不过是一种摘要性的和随机性的成果。
  因此,至少上述两种观察景观的方法是我们要反对的。对于景观的观察方法,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强调场地中最突出、最稳定的特性,你就可以从总体环境氛围上,提炼出场地中最明显的结构、实体、景物和生物。这也意味着某种观察方法和探索方式,就是说经过多次全面的现场踏勘之后,再回到事物本身,运用同样的方法将各种现状资源逐步分门别类。由于你的观察具有分析能力,在视野范围内能够截取、分辨并确定下来外在的形状和特性。这种观察方法确保了彼此孤立的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稳定性。因此,凸现于视角中的松林、牧场、苹果树的外形和特性,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为它们命名和分类。这样一来,你确信下次来参观时它们还在那儿。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你已经在构筑空间了,因为你通过点、线、面,以及各种富有特性的元素把空间定位,你自己也摆脱了过于含糊不清的背景。为了把握现实状况,我们通常更倾向采用第一种方法,首先因为它纯粹是视觉上的,因而也是完全相分离的方法。从这点来看,它就和语言一样,既能使各种思想迅速膨胀,但又能加以节制,从而具有高效率和概括性的特点,尤其是能使空间在现实环境中趋于稳定。
  第二:你也可以使你的注意力仅限于空间的结构和外部形态上。这就要求你采用一种更加原始、更具动物本性的眼光。就是说以一种不断搜寻、不会重复出现的眼光,仅仅关注场所的多样性状况。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从一开始就忽视所有过于突出的特性,决不能受其影响。并且不要去关注那些尚未构筑起来景物。同样地,当你放弃周围所有的闪光点,什么都不要留心,只是专注于大量地收集工作时,你就摆脱了许多表面性的东西,进入一个含而不露的境界。当然,你不能清楚地分辨,只是能隐约地感觉到。
  每当某种布局或外部形态十分显眼并呈自我封闭状态时,你应该仔细观察它的周围环境,检验它的抵抗能力,并且在其空隙中四处走动。我们希望树木枝杈纵横、草地繁茂、地形起伏,而树木、草地、地形对你来说不再是抵抗的中心,它们可以失去个性,并且在整体上,你可以深入在这些元素之间的空隙和差异性之中。有时,当这种具有扩张性的运动与景物展开、融合的细微变化相一致时,你就脱离了由一些零散的外形构成的空间,从而进入组合各个外形的过程了。
  这第二种方法通过不断地观察景观,必然会引导、并渐渐调动起你的其他各种感觉。注意力是不可能持久的,你稍瞬即逝的注意力也会不断转换到其他方面,使得无法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景物,你会熟视无睹,因为你的敏感度低于你的意识。即使是在黑暗和陌生的环境中,你的其他感官也始终会引起一些常常是毫无结果的感觉。比如你的嗅觉具有很细微的分辨能力,但它没有额外的、能够确定轮廓形状的功能,这超出了它的感受范围。将你擅长的分析工具置于相对的沉睡状态,会使你所有的灵敏度突然提高。你不再以锐利和冷漠的眼光面对景观,而是深入到景物之间,观察其纷繁复杂的变化。你因而处于景物的过渡之中。
  大家都知道,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并不是最适宜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领着学生去看场地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因为强烈的阳光会使景物的轮廓很清晰,也使景物完全处于分离状态,而弱光却使景物互相紧贴、互相混淆并互相叠印在一起。显然,假设公理应该从最难处着手,而不是传统教学法的由浅入深。其实,我们在儿童时代正是这样学习观察的,后来却把它遗忘了。
  3.探索超越界限
  在每一个景观设计开始阶段,首先要对商定的设计边界表面上的合理性提出质疑,避免把景观分解成大量互不相干的“工地”碎片。相反,每一个场所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且设计应该针对所有邻里空间产生的现状资源有着整体性的认识,邻里空间通过彼此联结,构成一处场地中不同的地平线。
  你要避免被束缚在场地的某个方面。要反复地避开、远离、接近场地的各种边界,以便发现不同的运动趋向,并借此使自己脱离空间的局限。只要不断地扩展你的视点、超越束缚你的边界,你就可以衡量出景物的抵抗力,并研究它们的多孔性。在远离的过程中,你可以检测到各种情况条件。根据这些,你就能明了空间在近处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趋向于远处的邻里空间;何处是空间向外延伸、并向远方开敞的门户?你只有脱离场所,才能够明确场所真正的地平线在哪里。
  在景观空间中没有十分僵硬、封闭、毫无缝隙的边界,而且空间总是与邻里空间彼此渗透,各个场所之间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景观元素的扩张能力,以及各个相邻元素连接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景观中的各种元素类型。景物也不存在明显的轮廓线,它的每个面和外形都在变动并向外延伸。因此说,景观元素具有超越其外在性的表现力。这种特殊的表露方式使得景观之间也没有了真正的差别。所以说,只有在限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现景观的所有不同特性。这些特征既表明了景物的存在,又使其特性显得温和,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使得景观的所有特性能够共存、共融。
  在同一个场地中,景观具有的所有这些空白、多孔性、变形和演变等特征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发散的边界、相互遮掩的分界线,它们彼此回避又彼此重叠,有时也彼此混淆。由此看来,地平线的概念与构成景观的那些边界的独特状态具有相同的含义。
  正如哲学家米歇尔·赛尔(Michel Serres)所说的,地平线是一种“清晰的模糊体”。它非常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同时,地平线也是一个空间和邻里空间建立联系的特殊手段,使各个空间之间彼此相互渗透。空间可以突破所有的界限和领地,并从外部空间里吸收精华。
  正因为地平线是有空隙的,在时间上又是不稳定的,在想象和表现形式上还是丰富多变的,因此说地平线是一个中间过程,是使孤立的景观彼此渗透、共存并相互关联的特殊场所。为了展现景观的所有地平线,我们要进入到一个双向的运动中:一个是让我们远离既定的场所,并从地平线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另一个正相反,是让我们随着细致而渐次地剥离围绕它的各种边界,渐渐进入地平线内部。
  这种建立在穿越、渗透以及循环基础上的空间体验,在我们要表现景观时,可以通过绘图形式表现出来。设计师通常是借助图纸来表现他设想的东西,就像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图那样。但是,风景园林师却很难表现出林缘的晃动、树木无数的枝叉以及草地的起伏变化,而他们观察到的或想象到的景物却既不能缩减,也不能以轮廓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图开始不要超越界限,要采用粗线条的方式,下笔大胆而有分寸。风景园林设计师需要同时推敲并调整景观的边缘和中心的特征,所有的景观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混淆。所以说,他的工作始终就是在关注相互矛盾的状态中进行的。
  4.离开场地以图再来
  在最初的探索研究工作阶段,你对场地的探索越多,也就发现的越多,其实每个空间的现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你对场地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不同资源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其中包括场地和设计任务书之间的矛盾。你对场地的现状资源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分析得越透彻,就越难以开展工作,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景观的复杂情况所束缚。因此,你要有规律地远离场地,离开场地回到工作室中,用特殊的表现和移植现实的方式开展设计工作。而在现场时,你会淹没在浩繁的现状资源中以至于无法做出任何决定。
  设计源于现实并以某种方式的现实缩影作为开端。在工作中你要尽快地草拟出初步设想。要知道,针对空间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在设计中表现空间的工作,很可能造成大量的对现状资源的思考或管理工作毫无用处。空间有自身的资源,允许重新塑造,并能消除某些由分析所产生的矛盾。景物是分层次相连接的,它的各个元素或是正处在、或是在离开某种不确定的状态,这是每个风景园林师必须面对的实际状况。尽管如此,由于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存在着某种神秘而且是相当顽固的意念,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一个认知体系并产生可供交流的观点。正是由此才产生出设计方案。
  但是,你一旦产生并明确了初步设想,就要回到场地中去验证其可行性,并检验设计草案和场地现实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如果忽略这一步,你的设计很快就会和现实相脱离。介入景观之中,就是参与到相互关系十分复杂的世界中,要求设计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巧,能够把握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你的工作没能认真对待场地的复杂性,那么你提交的草案即使不被否决,也至少会被看作是粗蛮无理和不协调的。
  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反复往来于工作室和场地之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便于将分析和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只有经过再认识、再试验以及再调整的过程,你的设计才能逐渐贴近现实。即使那些最荒凉、最贫瘠的地方,也充满了潜在性,值得你去挖掘。开展项目设计,同时也是在抓住一些机遇。在此意义上,设计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认识工具,一种对现实的试验、测试和调研方法。与场地保持默契反过来又会为设计本身提供更多的信息。
  5.穿越不同尺度
  构成景观的各种条件和元素彼此连接,在空间和时间上协调一致,这有助于将景观的各种尺度紧密的嵌合在一起。在一个局部地点和整体区域的构成元素之间,常常有很多相互关联的方面。因此,穿越景观各个尺度的同时,就是在把握各种尺度。以同样的方式,就能把握住整体和局部、近景和远景的关系。在你的空间设计中,要运用这一方法使景观中的各种景物彼此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凡尔赛园林就是各种尺度彼此嵌合的经典范例。包括水池驳岸、台阶坡道、修剪树篱等等的细部处理,都在含蓄或明确地显示着它们是构成园林的整体及其风格的参照物。在设计的每个步骤和层面上,穿越和把握各种尺度关系,都是最难掌握的,要求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因此,你们作为学生要尽快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6.展望场地未来
  在设计中越来越依赖于对场地状况的了解,促使你以一种富有活力的方式去观察这个区域。实际上,你在场地中发现的各种外部形态,都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反映出景观作品中那些有形空间性的和无形的时间性。只有充分了解到影响区域组织和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才能促进规划设计的顺利进展。
  这种设计方法与电影制作中剪辑板上游标的作用相类似。影片剪辑时,随着先后按照一定的方向卷动胶片,就将反映不同时段的图像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段连续的景象。如把游标推向一端,就可以通过慢镜头延长一组画面的放映时间,从而能够发现在场景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图像,促使你这样或那样地进行剪辑。
  从你觉察到的依次出现的众多线索中,你会发现那些场地最明显的运动趋势,这就给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引导并支持你对场地的将来进行改造。如此一来,你在实际工作中就能以最少的投入对场地进行持续的干预。
  从这一点上说,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记忆和展望的混合体。如果你依照厚古主义者或保护主义者提出的口号,将设计方案完全淹没在场所的历史和地理当中,就说明你事实上曲解了上述观点。你不应停留在历史档案之中,而要将提出的新设想与场地的记忆联系起来。
  7.捍卫开放空间
  保护开放空间实际上是在捍卫一种价值。 更确切地说,捍卫开放空间的就是反对将空间处理得过于拥挤甚至一概地堵塞。前面已经阐明了在场地与地平线的各种关系中,那些空白和间隔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风景园林师不应成为具有激进巨变思想者的同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想要什么都抓住、什么都兴建、什么都改造,结果就只能够是事与愿违了。
  应该抵制那些在空间中堆砌各种人造景点的设计方式。尽管各种堆积在一起的景物,有时很精心地设计下,常常从某个角度或局部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却使得整体景观显得累赘。虽然说空间设计的目的显然是要在空间中设置和安排景物,但通常也要求节制景物的设置。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是做出有理有节的布局安排。
  8.公开设计过程
  项目的策划人或主持人在谈到设计的主题思想或设计内容时,都会滔滔不绝。但是却很少论及如何论证设计行动本身,或者说在整体上对那些创作动机、各种行为方式和不同层面的做法,以及组织进程的依据等等。尤其对于设计程序、深化过程、做出哪些让步、弥补和完善了哪些方面等等,他们总是遮遮掩掩。因此,你应该在注重设计过程而不是设计结果的思想指导下,采取逐渐达到目的的工作方式。
  最大的难题还在于表明设计本身的整个运作过程(机理)。这已然引进了一个观点,即不要将作为工作阶段的设计图纸与作为设计本身的最终成果混为一谈。作为承包方都应该清楚,他提交设计成果之时,并不意味着他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只有发包方认可他的设计并开始实施之时,他的设计工作才告一段落。如果这个标志没有得到落实,设计工作无疑就没有结束。因此,从一开始设计师就要尽可能的敞开构思过程,尽可能的将大量的、有时是细微的决策联系起来,要把各种决策对设计的要求,经过反复不断地试验逐步运用到空间处理上。虽然说创作的所有动力都在促进设计方案的尽快完成,但是设计者因此而避讳谈到设计工作中出现的犹豫也是不可取的。为了强调设计成果的价值,许多设计师过多的根据经验来建立设计方案不容质疑的逻辑性,以此掩盖所有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是这些犹豫的方面决定了设计过程的开放性以及外界的可渗透性。仅仅展示在工作室里秘密制作的工作成果,设计者其实是加深了设计创作所固有的难以言传的特性,所以说将创作过程尽可能地公开化是比较理智的。反之,如果你发现设计者与评审人或使用者之间始终难以沟通时,你就不会感到吃惊了。
  从业设计师、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具有一种共识,即:在设计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上应该完全敞开;要使设计过程尽量透明化,使人更好的理解设计的源泉、原动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各自的来龙去脉;要摒弃像孤立于工作室中的艺术家那样的浪漫工作方式,要充分阐明设计方案的前因后果。
  设计的最终目的显然是改变和完善场所。但是在此之前,它还是一种揭示改造空间可取的各种手段的方法。开放设计过程,就是要让大家——现在是教师,以后是决策者、使用者、企业家等——都理解到,你如何依据一系列的决策导致最后方案的形成。这也使大家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并且合理地介入你的设计过程。
  鉴于你设计的空间经实施后将对其他使用者开放,在设计中你必须时时注意尽可能使人的活动与景物处于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出于风景园林师的艺术特点和行为方式,你应该特别擅长如何与人进行协调。
  9.捍卫设计方案
  公开你的设计过程并阐明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这是有利于相互交流并在必要时改进方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步骤。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对方——从你的老师开始——的意见,使你的设计主体轻易受到侵犯、纠缠并最终改变设计方向!只有原创者才能修改设计方案并保持原有思路的完整性,也只有原创者才能确保设计形态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因此,你必须成为你的设计方案的忠诚捍卫者!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