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园林工程 >

园林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

时间:2009-12-21 17:5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杨云峰 熊瑶
  园林设计是对一处场地有目的的重新构建,设计过程便是设计师与场地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场地中存在的已有因素对设计师发挥的方向、方式、深度有着先天的约束。这些因素不仅是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基础,也是设计的尺度和限制。这些已有因素往往不是直白的显露在场地之上,而是蕴涵在场地之中。这就需要设计师与场地之间积极进行的互动式交流——“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是个中性的倾听者,以保证对话的充分平等,如此才能充分体会场地特征。
  对于场地特征的体会和把握,一些日本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对场所的细心认识在日本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似乎每一个构筑物都是场地中的自然生长物,保留和强化了场地的优势特征。一位日本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之前,每天都要去计划动工的地块了解场地,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在喧嚣热闹的白天。遇到雨天,他便观察雨水的流向,了解地形和走势。通过与对于业主及其家人的交流,揣摩如何营造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由此理解场地的优点、缺陷、潜力、特质。在这一切都了然于胸后,建筑师才开始绘制图纸、规划场地,但此时场地的一切已经在他的脑中构筑出立体画面。
  1.场地特征与场所精神
  概括的说,场地的性格构建于场地特征之上,表现出来即为场地的场所精神。场所作为环境术语,意味着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事物,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又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Genius loci or Spirit of Place)的概念,则是来源于古罗马。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同时也决定他们的特征与本质。场地特征可以理解为场地中外露的、容易被人感知的自然特性,是具体的。场所精神则是立足于这些自然特性之上的的历史、文化的总和,是抽象的。
   对于设计师,具体的场地特征比较容易把握,而抽象的场所精神的感知则需要对场地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挪威学者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作为现代场所精神研究的先驱,提出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orientation)以及认同感(identification)。前者是指人所具有的辨识空间的能力,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后者是指对这样场所的认同感与安全感,所有的文化系统都发展出自身的空间方位意义系统。设计中也是要对两种感觉精神进行辨别感知。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大面积盲目照办照抄成风的现实,设计师必须良好的领悟了场所精神,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含特质,才能设计出富有艺术张力和生命力作品。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场所精神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体现:场地本身的自然特征;场地在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特性;场地在空间维度上的区位解析特性。
  1.1 场地本身的自然特性
  设计中场地本身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物种及地质水文条件进行。充分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若原地形可以利用,对设计本身的大有帮助的,很可能是设计的一个亮点。许多设计忽视原有地形,大面积的推平重建,或是不合理的挖湖堆山,不仅破坏了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抹煞了设计本身的很多地域性特质。场地现有的生物群落是维持场地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护和恢复这些生物群落,避免受到人为过度干扰。场地的地质水文资料,自然也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自然特色,比如说地下水位的高低、水质的酸碱度、天然泉眼的有无和位置。
  1.2 场地的历史文化特性
  在设计中体现历史和文化内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正是因为与割裂了与历史的联系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评。虽然在20世纪70~80年代出尽风头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小,却引起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重新考虑。富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能够引起使用者共鸣的。应该充分地尊重场地的灵魂,使场地的文脉得以延续。
  1.3 场地的区位解析特性
  园林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将场地放在周边的区域关系内进行场地的定性分析。首先,分析场地与周边交通关系——列出详尽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通过细致的分析,得到制约下一步设计的一些要素,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避让要素(轻轨、高速路的噪音避让等);其次,确定项目在整体区域中的定位。分析周边的用地性质,列出其他建设项目的分布及服务半径,确定本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规模,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的项目规划找到依据。
  本文的以下篇幅将从场所精神的这三个层面出发,结合具体的广场设计来探讨园林设计如何尊重所在场地的特征,体现设计的地域特色。
  2. 设计案例分析
  2.1 项目背景及基地分析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基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中心地段,区位优越,人流密集。北至太白楼中路,东至运河路,南至古运河北岸,西至清平巷,总面积约为4公顷。靠近运河沿岸将建一座“运河之都”广场及主题雕塑,反映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悠久的历史及文化,成为古运河沿岸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京杭大运河沿河地带中,济宁处于通水、通航的关键地带,作为沿运重镇担负起了运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重镇。委托方希望随着广场的的设计及建成后,可以重现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枢纽重镇的辉煌历史。
  2.2 设计理念
  基地现有的用地已经被整治出来,这片区域原为密集的居民区,是在古运河文明孕育下产生的繁荣的生活区。由于破旧的建筑和狭窄的街道与周边商业街的气氛越来越不协调,这片场地被拆迁,除了隐约残存的街道痕迹,几乎已经是一片废墟。结合其周边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广场的设计意图在于强化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鲜明的城市个性,并且应该是适合济宁人日常生活的城市休闲广场。基于这种定位,结合场所精神,我们在构思广场方案时便采用了四个层面叠加的结构。
  2.2.1 城市肌理的延续:
  周边环境的城市肌理对广场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考察现场过程中我们实地感知了周边环境的人流走向,认为广场的道路走向需要顺应了太白楼中路和运河路的方向,出入口以对应北侧建筑物(如文化广场)的出入口为佳。网状交织的道路也可以很好的组织人流从北侧和东侧(华联商厦)进入广场。
  2.2.2 场地原有风貌的再现:
  既济巷和河湾街是场地中原居民使用相当频繁的街道,它们穿过居民最为密集的住区通向运河岸边,可以说与每个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居民生活的历史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印记。设计中我们将它们作为原有的场所精神的痕迹加以保留,使用青石板对其遗迹加以重新铺设,将这些原有的道路通过另一种形式加以再现,可以勾起当地原居民的回忆,引起共鸣。并体现我们对于城市发展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不应对过去的东西全部弃除的态度。
  2.2.3 水田景观的展示:
  古老的运河繁荣了沿岸城市几百年的经济,除了漕运,它为两岸的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在场地内,我们以水面加栈道这种方式再现几百年来运河沿岸的农业水田景观。水池的底部是高低错落的,种植各类对水深要求不同的水生植物,象征着水田,而曲折的栈道则象征着田埂。另一方面,这样一种结构也是微缩的湿地模式。水池用水可以使用经过初步处理的城市污水即城市中水,在“水田”中经过水生植物的净化过滤,即可排入运河或供广场水渠的循环用水。
  2.2.4 雕塑:
  雕塑的主题为“运河之都”,设计中将“运河之都”理解为:运河上具有首要地位或极其重要地位的城市;运河漕运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运河上有吸引力的城市,工商业发达、货物人流汇聚之处。雕塑应该在与运河漕运有关的形象上进行艺术处理,展现“运河之都”的主题。雕塑选取城门、衙门的意象,寓意济宁历史上为运河漕运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中心为一铁锚,象征漕运船舶停靠,寓意济宁历史上的航运货物汇聚,商贾云集,是运河上极具吸引力的城市。雕塑平面为三角形,中心漏空,锚的边缘设水口,形成水幕跌落的景象。雕塑高约为12米。
  2.2.5 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的目的是在繁闹的商业街为人们营造一片绿荫,提供休闲、交流的空间。在具体的要求上,需要展示运河之都水文化的地域景观——水生植物;展现济宁市特色——市树市花;诠释运河悠久的历史——苍老的古树记录着过去;体现季相变化——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年轮的更替。
  基于这种考虑,在水田景观展示部分,设计中利用不同层次水生植物如沉水、浮水、挺水植物体现水田的野趣景色,辅以水杉及荷花、鸢尾、香蒲、千屈菜、芦苇等;在道路景观的营造上,选用国槐、馒头柳形成绿荫长廊,给市民一个休闲廊道;而在广场中的休闲绿地,我们种植松及银杏及不同季节的花灌木迎春、樱花、紫丁香(春);紫薇、珍珠梅(夏);金银木、火棘(秋);二月兰、萱草、葱兰等(地被),给市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休闲广场。
  3. 结语
  每一块场地都有自己理想的用途,而每种用途也都有一块场地使之实现。设计的目的也就是在创造一处场所,并寻找它最适宜的用途。场所本身除了满足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外,同时需要发掘自身属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外在联系。这种有外界参照的设计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当今的园林设计过程只有静心来与场地进行对话交流,体会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点,理解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才能真正融入场所精神的精髓,使设计作品成为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完美再现。当然,场所精神只是园林设计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并不唯一,对于具体项目,我们也需要多元化的设计思路。
  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领域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以自然观为核心的整治行为。因此,园林设计的文化表现应以自然文化为主体,应着重反映人类对自然适宜的利用方式与改造程度。园林设计不仅要营造优美的人类行为空间载体,还要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为最高目标,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园林设计强调的文化内涵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等,而在于体现自然要素和历史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反映设计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认知态度。综合突出场地自然景观特征和场地自然文化内涵的园林设计,既是园林设计复杂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保护本国、本地园林设计师的盾牌。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