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景观风格 >

人居杂议

时间:2009-12-21 21:1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费麟
    美国城市规划师E·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它所属的更大的环境中——就像椅子置于一个房间中;将房间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的规划中”。
    住宅设计,从广义的看就是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就住宅论住宅,往往有其局限性。住宅设计不是孤立的,和城市规划、市政条件、人文环境、地理特点、地景设计等都有密切关系。世界各国政府都要逐步实现《人居议程》提出的“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权利的目标,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基本体现。建筑师有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担,正像勒·柯布西耶所说的那样:“设计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标志”。中国的建筑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其中有经验、有教训,应该都是通往成功道路的铺路砖。
    大量建造的普通住宅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底景(Matrix),它不同于公共建筑。如果将标志性公建譬喻为红花的话,普通住宅则是绿叶。红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居民素质和政府管理者的水平。
    住宅要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商业包装,不是概念游戏,不是伪科学。中国住宅要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满足最大多数居民的最基本的利益。
    当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主要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
    首先,住宅应考虑节地、节能、节省自然资源,以下数字值得我们思考:
    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95年的16.2平方米发展到2001年的25平方米。但是我国是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同时还是世界上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们以消耗全球20%的资源的沉重代价来生产占全球4%的GDP。尽管我们城镇住宅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带来了新的贫富差别。大部分农民和城镇中的产业工人(含下岗转岗工人)的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还没有同经济发展同步改善。(摘引自中国建设报2004.7.30.)
    以2003年度某全国性推介获奖楼盘为例。该活动在推动住宅建设行业创新进步中起到了特有的作用,但也真实反映出目前住宅设计中的普遍问题。获奖楼盘共82项,其中41项(占50%)是外国建筑师主持设计的。根据不完全统计(个别项目图示中缺必要的指标,如户数、公共绿地、车位、公建配套面积等),平均人均用地为56.36平方米/人,平均每户住宅建筑面积为171.65平方米/户。反映出当前住宅设计中一些不利于节省自然能源的问题:
    住区规模偏小。属于小区级的只有5个,仅占6%。大量组团级的开发用地,可以不建小区级的公建。这些组团绝大多数没建在城市市区内,而是分散在城市边缘或是城市风景区边上(借用了城市森林公园、城市水系、山体),不能共享城市市政、道路与公建的资源。而新建组团各自为政,封闭管理,最多建造一些会馆。从城市来看,大量由开发商在城郊建组团,必然带来了总体上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短缺,并带来了交通隐患。
    人均用地偏大。按新规范每户计算的人数为3.2人(北京为2.8人)。由于户型面积增大,必然提高人均用地面积。个别项目人均用地大大超过现行国家标准,造成不公平、也无效率的现象。
    户型偏大。平均户型为171.65平方米/户,大大超过了平均标准(最大户型达到494平方米/户,最小户型为40~65平方米/户)。每户平均面宽偏大,进深偏小。极个别项目进深只有9米,面宽达14米。这对节地很不利。
    其次,住宅小区不是惟一形式。
    当前特大型城市的交通问题日渐严重,这与单一化的小区开发模式有关。小区建在城区内,往往形成“肠梗塞”,将很多支路路网人为切断,增加了次干道与主干道的负担。小区散建在城市边缘,就成为睡城(就如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望京等地),形成“羊拉屎”的局面,增加了上下班集散的聚焦现象。北京的“摊大饼”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
    要重视街坊开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强调尊重城市原有的形态——文脉与街道格局。住区建设应因城制宜、因地制宜。比如在北京,就应保留原来棋盘式街道格局,城市空间衔接依靠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交通。市政交通建设资金可以多方筹集,由政府进行安排。有的开发商负责一次开发,将生地变成“七通一平”的熟地。有的开发商进行二次开发,在由市政道路分割好的地块上,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应建卫星城(不是睡城,应有就业岗位和公共福利配套设施),用快速路连接。快速路两旁就是农田、绿化带或湿地,不能建房。
    最近建设部下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应当在大城市规划和住宅建设中确立“公交优先”(TOD)开发模式的主导地位。在这种原则下进行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创新,完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第三便是关于住宅的精心设计话题。
    最近报上报道了“地产商热情震惊设计师”一篇文章。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该中心所研究的项目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他们有专门的门窗性能实验室,各厂家的门窗先要在这测试隔音效果、保温效果等性能。除此之外,万科研究中心还研究室内空气质量、光亮度影响、墙体性能等专题。几位青年建筑师参观后,感慨万分。不少人认为,这些工作可能由设计院或设计师完成更好,但目前还没有哪个设计院可以提供这方面令人满意的服务。
    从实践中看,我们在住宅设计思想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进度紧,粗放设计“一步跳”。按有关规定,住宅设计可以跳过初步设计阶段。这对于过去在北京设计的80MD1-80的多层住宅和18层以下的高层住宅还可适用。可是目前住宅的类型和标准已大大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的条件。现在住宅的标准大大提高,有商住楼、服务式公寓、高级公寓(带空调,要有喷淋设施),楼高有的超过100米,还带商业性裙房和会所,地下室有大量的停车车库、机电设施和人防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光有一个建筑方案(结构、水、暖、电的体系、系统方案都没有),怎能就直接做施工图设计呢?甲方(开发商)当然不希望增加初步设计阶段,这样会“延误”开工进度,但是从设计角度看,初设阶段是决不能省去的。
    二是户室平面简单化。可能是做惯了小户型的住宅,当住宅面积增至150、180、250、300平方米时,往往习惯于按比例放大。厅和卧室、厨卫面积放大了,可是很多功能空间(如户厅、储藏室、保姆室、设备间、书房、餐厅、客人间……)没有仔细安排。
    三是技术问题研究不深。如节能(墙、窗、屋顶的K值计算)、电梯交通设计(应计算电梯的等候时间)、地下车库顶上覆土层的构造做法、地面的构造设计(是否降板)、管网汇总、地下室防水做法、幕墙设计(包括擦窗机)、消防的性能化设计(特别在超规范时如何考虑)等等,都应专题研究、精心设计。
    四是忽视总平面设计。由于甲方(开发商)不提要求,再加上某些设计院没有专人设计总平面,往往忽略总平面设计。对于座标、标高、竖向、管网、交通、绿化、日照分析缺少精心设计。
    五是重立面轻构造、材料。一个建筑师光有一个好的构想是不够的,还要有实现这套构想的具体本领。对于材料选择、细部处理、部件配置、设备选型、色彩设计、构造做法都要精心设计,不然,一个好的设计,到最后很可能走样。
    (作者为中元兴华工程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