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新年伊始,记者在昭通中心城市北部新区看到,景观大道、太平一横等新区新增交通要道建设如火如荼,国际玩具城里崭新的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漂亮林立,省级工业园区内服装厂、面条厂、制药厂等的生产紧锣密鼓,昭阳国际、北城逸景、昭通豪生广场大酒店、省耕山水等房地产和城市形象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这些都是加快昭通中心城市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产城一体”,实现“两翼齐飞”的精彩缩影。 2014年元旦节刚过,市委书记刘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纪华就率团到昆明,与云南工投集团董事长刘文章、总裁宁德刚,云南工投集团副总裁、昭阳产业公司董事长吴钟鸣等进行座谈,就昭通国际玩具园区、昭阳产业新城建设等相关重大事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有关事项达成了共识。这只是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城市建设,加速“产城一体”的一个例子。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城镇化率彰显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昭通中心城市建设,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昭通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全力打造雄踞滇东北、影响川滇黔、辐射长三角,具有浓郁文化特色,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市”这个符合昭通实际的定位,成为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也成为了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在方向。 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筑牢交通、水利、农田三个基础;打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实现产业发展、城镇化、‘两翼齐飞’”的“1332”发展思路。“产城一体”成为昭通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成为了市、区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方向。 “要着力破解中心城市发展难题,不断形成市、区联动的强大合力。要着力破解机制难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建设领导、规划、建设、协作、维稳机制体系,加强领导抓协作;着力破解用地难题,创新方式抓好土地供给;破解投资难题,多措并举抓投入;着力破解队伍难题,转变作风抓好督查。”2013年12月21日,市委刘建华专题调研昭通中心城市建设后,再次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整个城镇化发展要围绕建城镇、兴产业、聚人气的任务要求,加快城镇内现有产业的升级步伐,结合区位、资源、市场等优势,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我市城镇化率,着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2013年6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纪华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各调研组关于开展城镇化调研情况的汇报。 在刘建华、张纪华多次调研关心下,为高位推进以北部新区为主的昭通中心城市建设,市委、政府还在2013年7月,研究成立了北部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市委副书记张绍雄担任指挥长,市委常委、昭阳区委书记江先奎及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指挥长。这表明了市委、政府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心和措施。 宽阔的南通道上“苹果雕塑”、远大广场迎面而来,城东的温泉城、城西的新体育馆和乌蒙古镇建设初具雏形,城市中心金融中心基础工程加紧进行,城最北的火车站边保障性住房已高楼林立……最近,从省城昆明来昭通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昭通城的面积在扩大,高楼在增加,城市更具现代品位——昭通正向“人气最旺、活力最强、品质最高”新型中等城市迈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中心城市建设管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截止201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可达4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增长到30万人以上,昭阳区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区道路总长达150公里左右。从纵向上看,中心城市发展较快,建设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横向上看,中心城市建设管理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与毗邻的几个州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一个拥有590万人口的地级市所在地还不相适应,城市规划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工作不到位,城市“脏、乱、差、灰、堵”现象突出,大量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存在,严重影响、制约、阻碍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坚决整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行为,成为市、区两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为加速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昭阳区政府还拟定了北部新区、建成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城市规模大起来、产业支撑强起来、城中水系活起来、道路街区绿起来、城市景观靓起来、市容市貌美起来,到2017年,力争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达4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5%以上。 “昭阳区要发展,就要立足中心城市,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格局,产业高度向城市集结,产城一体化是昭通中心城市品位和百姓幸福指数的载体!”在2013年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分组讨论上,昭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华昆如是说。 城市要发展和繁荣,必需要有产业支撑,吸引人气,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近年来,昭通中心城市昭阳区将“产城一体”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的重要途径,以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服务产业化为目标,打造新型载能工业、生物产业、轻工业、旅游文化业、商贸流通业5个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二、三产业,实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格局。 昭通中心城市紧紧围绕“一山、两河、三片区、四公园”的城市规划布局,突出凤凰山生态优势,实施城市面山绿化,配套建设休闲健身设施;基本完成古城恢复工程,恢复了辕门口广场、箭道广场、抚镇门广场、姜亮夫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启动了凤池文汇、李家花园、迟家公馆等文化景点的建设;实施了旧城改造和“穿衣戴帽”工程,完成了中心城市近20条街道的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和沿街房屋改造。北部新区基本形成了以昭通大道为中心,总长约70公里的“九纵六横”路网结构,并完成了昭通学院、博物馆、广电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完成了全长17.4公里的二环路建设,南部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与昭鲁快捷通道建设有效衔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产业集结效果明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市、区两级政府正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强势推进北部、有序开发南部、改造提升老城”的中心城市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力坚决整治“两违”,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努力将昭通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生活舒适、社会稳定、功能齐备的“产城一体”生态大城市!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