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到夏天最热的时候就盼着吹东南风,尤其是晚上凉凉的睡得那个香。这两年,东南风不太管用了,吹在身上还是热乎乎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说起夏天的东南风似乎都有同样的感受。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束炯对此解释说,上海是个沿海城市,海洋对于城市气候具有天然调节作用。上世纪上海市中心区域还相对比较集中,市郊界限明显,虽然市区存在热岛效应,但从海上吹来的东南风能有效地将凉爽空气送到市区,控制上海城市温度上升。然而,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东南方向的浦东、南汇、奉贤等郊区迅速城镇化,过去的农田、湿地等下垫面被水泥地所代替,清凉的海风还未吹到市区,在郊区就已变成了热风。 “城市发展势必会影响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但是如何影响却取决于城市规划的理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表示。“天人合一”这种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 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规划都深深烙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发展理念与规划设计往往忽视了与天地的和谐。因此要减少“城市气象病”的发病率,关键还是要回归顺应自然的城市规划理念。 对此,在城市排水领域研究了几十年,现中国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深有感触:“从事水利工作的人都清楚,一旦遇到特大暴雨,如果河道少、水位高,下水道排水能力再强也无法将水排出去。城市的天然河道水系具有最有效的排洪蓄洪功能,但是城市建设使得大量的天然水系被填埋改造,城市水系不断萎缩。如北京玉渊潭的面积缩小了近三分之二,武汉城区的湖泊数量从上世纪的127个锐减到目前仅有的38个,这是现在各大城市暴雨积涝问题严重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恢复一些城市的天然河道、湖泊,但这只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只有连续、贯通的水系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强大的防洪蓄洪作用,这取决于城市管理者有多大的魄力牺牲一些经济利益,在城市规划上适度调整。”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所要面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的格局都已基本定型,调整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另一方面要缓解日趋严重的内涝、热岛这些“城市气象病”,又迫切需要对规划作出适度调整,这就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衡量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束炯建议,已经基本定型的大城市要在综合计算长远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尤其是在一些密度还不是很高、较易恢复的城市外围地区重新规划,让“城市气象病”通过“老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治自愈。当然,对于更多正在规划中的新型城镇,一定要吸取目前大城市的前车之鉴,积极采纳“反规划理论”“低冲击开发模式”等,在城市规划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天时地利人和”,避免“城市气象病”的出现。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