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上,各参会城市的官员们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此次参加生态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否会与滨海新区拓展合作空间,都成为媒体关心的问题。 建生态城市各有高招 陕西省西安市充分利用“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优势,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西安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集中展现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成就。西安市副市长黄海清说,这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创立了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坚持区域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协调推进。 福建省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说,厦门市注重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建设集美新城等宜居城市,并制定了低碳城市生态指标体系。厦门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始终坚持与当地自然、地理特色相结合,实施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中心城区绿化、生态风景林、绿色景观生态长廊、绿色村庄、森林生态休闲建设五大工程。同时,厦门市还推行绿色交通和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倡导低碳出行,推进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在全市规划了慢行交通系统,鼓励步行、骑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 贵州省贵阳市在城市建设上,明确提出建设“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文明城市,努力使城市化发展“显山”、“露水”、“见林”、“透气”。贵阳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黄柳松说,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与三产相关生态产业就占半壁江山,还将旅游、文化业放在发展之首,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在工业发展上,贵阳同样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为载体,强调工业发展要结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伟在谈到生态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自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在选择发展产业方面,昆明始终选择符合国际潮流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产业。同时,鉴于昆明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城市还定位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人和经济的协调共同进步。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长助理商振东认为,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他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大家对自然的保护是主动的、有统一共识的。“我们坚持产业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只有不断引进绿色产业,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的发展。” 生态论坛搭建城市交流平台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各城市都希望可以通过参加滨海论坛,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 林树枝说,滨海论坛搭建了向更多兄弟城市、国内外生态低碳领域领先的城市学习经验的平台,为厦门低碳城市建设进一步改进提升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黄柳松认为,生态论坛暨博览会是创新交流、沟通方式,利用现代媒体推介国内外各地低碳、绿色、环保做法的良好平台。我们非常愿意把我们的成果与其他城市进行分享。 陈伟希望通过本届论坛暨博览会,能够结合昆明的实际,将地方的太阳能、水电、森林、植物等优质的资源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商振东认为,人们对低碳绿色观念的认识对于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借助本届论坛宣传,可以很好的增强市民低碳的意识,让广大市民了解低碳城市建设对未来生活带来的利益,每个人都亲力亲为,共同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雪梅说,生态论坛的举办,对进一步唤起地方和各方面人士加强生态保护,建立城市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探索一条更适合人居发展的路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谋求与新区合作 在采访中,许多采访对象都向记者表示,希望加强与新区的交流、对接,寻求合作机会。 黄海清说,新区的建设经验对西安的开发区建设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更重要的是,西安是航空航天大市,天津、滨海新区在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取得很大成效,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相信今后天津、新区和西安将在一系列产业合作方面,包括生态建设方面都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本届论坛,黄海清发表了感言:城市之美,基于生态;百姓福祉,源于生态;社会发展,立于生态。 王雪梅在参观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后,感受非常深。“滨海新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开发,把一片盐碱地变成绿洲,变成适于人居生活的地方,非常了不起。”她说,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其发展的速度、方式、理念都值得学习。 安徽省芜湖市城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辛立民对新区显然比较熟悉,他向坦言,这次主要是来向新区学习,希望可以通过论坛活动加强与新区的对接,并将芜湖的经验与新区互动,形成良性的城市间互动。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