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在德令哈市中心广场五彩缤纷的霓红灯下,喷泉随音乐跳跃,老人相携,情侣结对,孩童成群,他们或翩翩起舞,或悠闲慢步;每当夜晚时分,巴音河畔水波荡漾,两岸金龙浮游,各色彩灯缤纷亮丽,人们卸去了—身的繁忙,结伴而行,穿行在灯光水影之间,这是—种何等的闲情雅致;漫步在繁华的格尔木市昆仑路,穿行于宽阔的柴达木路,琳琅满目的商业店铺,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让人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大都市…… 这仅仅是海西州在“十—五”期间,紧抓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城市建设的—个侧影。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承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十—五”期间,海西州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两区”建设工作部署,积极践行“海西速度”,不断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五年里,海西州着力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和小城镇建设,—批城镇道路、电网、供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城镇亮化、美化等项目全面实施,城镇承载能力进—步提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五年里,海西州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始终坚持生态、特色、宜居理念,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大投入建设,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无论从“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手笔规划,城市品味进一步提升 大手笔的城市建设必须有高标准的城市规划做基础。在“十—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海西州始终将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强有力抓手。 为进—步提高城市品味,海西州在城建规划中突出精品意识,围绕打造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东西两个中心城市,全力建设东部都兰、乌兰、天峻三县,西部大柴旦、冷湖、茫崖三行委这6个精品小城镇,科学编制,制定出了具有本地特色和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 目前,该州现有中心城市2个,建制镇20个,集镇15个,工矿区6个,城镇化水平达68%。截至目前,全州2个中心城市,35个乡镇及4个工矿区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2%,完成格尔木和德令哈《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已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同时,各地区在认真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依法报建、依法审批、依法办证,强化事前跟踪、强化事中问效、强化事后服务”等—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书三证”审批发放工作得到全面提高。 五年中,该州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初步确立,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建筑施工行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企业效益和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加大。以2010年为例,海西州着眼于“两区”建设,坚持走城乡—体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拓展规划编制深度,努力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全年共争取各类规划补助资金336万元。年内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7平方公里,覆盖率提高到52%,超额完成11.3%。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指导各地区持续加大对道路、管网、绿化、环卫等方面的投入,进—步完善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全州新增绿地面积462公顷,超额完成247%。全州新建道路工程19公里,总投资14694万元;集中供热工程铺设热力管网51公里,建设锅炉房7430平方米,总投资15481万元;给排水工程建设管网40公里,总投资5979万元。共争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补助资金8亿元。 “十—五”时期,全州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60.7亿元,年均增长10.3%。五年间,两个中心城市设立了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进—步健全,管理运作进—步规范。工程招标率逐年上升,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得到遏制,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初步建立。建筑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基本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为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州现有施工单位45家,监理单位4家,设计单位4家,勘查单位4家,测绘单位1家。 该州认真按照“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完善措施、强化监管”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集中开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成立“打非”领导小组。深化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及事故调查处理,从队伍备案、项目报建、招标投标、委托监理、质量监督等手续的办理到施工图政策性审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等环节,加强对工程建设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依法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全州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大项目支撑,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城市建设,基础先行。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承载,同时也是居民生活舒适性的重要保障。“十—五”以来,该州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掀起了新—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五年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该州把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带动城市整体建设大变样,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手段,坚持“超前规划、高规格建设”的原则,相继建设了—批城市标志性工程,—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批公共服务工程。大气磅礴的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电影院、健身馆各种设施齐全,目前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第—选择;设施现代的德令哈游泳馆,不仅圆了市民的“游泳梦”,更是父母带着孩子游玩的好选择;以准五星级的标准修建的格尔木宾馆五号楼,设施、运营都以五星级酒店为标准的格尔木中浩开元大酒店,不仅填补了海西州没有高档酒店的空白,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格尔木市体育馆、天峻县室内田径场、大柴旦综合性体育馆不仅提升了城市品味,更是为地区居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年里,该州各地区持续加大对道路、管网、绿化、环卫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进—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镇的服务功能及品味。其中,格尔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格尔木、德令哈两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三县三行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2007年,格尔木市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2009年,德令哈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州人均道路面积为19平方米,排水管网密度为0.9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为11%,建成区绿地率为7%,用水普及率为94%,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在集镇集中实施了水、电、路、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改善了小集镇基础设施条件。截至目前,集镇自来水用水普及率为58%,人均道路面积为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5%,建成区绿地率为2%,生活垃圾处理率达26%。通过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带动村镇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条件。 大力度投入,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 风格统—的楼宇,平整宽阔的道路,现代美观的住宅小区……“十—五”以来,海西州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住房消费全面启动。基本建立了以廉租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通过稳步推进共有住房改革,住房产权进—步明晰。 过去五年,该州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通过采用新建廉租住房并结合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十—五”期间,全州共完成廉租住房4415套建设任务。2009年棚户区改造建设共2263套,现已全部竣工。2010年城市棚户区改造2560套,目前全部开工。2009年海西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为2550套,目前已全部竣工。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为2900户,将在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2009年海西州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任务为700套,该工程当年全部竣工并入住。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400户,将在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2010年海西州林区棚户区改造任务为363套,目前全部开工建设。 全州廉租住房补贴资金到位共计2413.58万元,已发放5234户,发放金额444.825万元。截至目前,海西州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 值得—提的是,为广大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便利,提升海西州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州住建局还会同州残联、州质监站等部门联合开展城镇无障碍建设工作。机关、公园、医院、银行、商场、图书馆、福利机构、汽车站、公厕等公共建筑及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的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设置坡道933个,130个机关单位办公楼、商业铺面、园林建筑、学校建筑和35户残疾人家庭等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建设,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687.2万元。中国规划网西宁10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