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府投资近15亿元,开展了以环境卫生、城市道路、夜景灯光、园林绿化等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图为楼体亮化后的新医路立交桥路段(8月31日23时摄)。(资料图片) 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更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城市现代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载体。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建设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上,市委以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制定了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五年行动纲要,吹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号角。 科学指导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发展,不能是低水平的复制,只有立足长远,才能大步跨越。而规划恰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构筑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和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 规划先行,依规行事,于宏大之处着眼,于细微之处入手。对此,报告强调:坚持规划先行和一切按规划办事,巩固已形成的规划编制成果,高水平完成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有规可依。2011年,首府在巩固已形成的规划编制成果和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做好两规衔接,使城市建设管理有规可依,向国际一流标准靠近。 在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上,首府牢牢树立先规划后建设、按规划发展产业的理念。“十二五”时期,首府将完善城市分区县规划,强化各区县功能定位,形成全市整体规划、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建设发展格局。目前,各区县牢固树立突出重点、引导聚集、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将分区建设与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道路建设规划等各项专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在拓展城市空间方面,继续实施“南控北扩、西延东进”战略,即:向南严格控制,优化和整治;向北为主要发展方向;向西在保障生态和地质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拓展;向东强化与市域北部地区的协调,预留发展空间。即将启动的城北新区规划建设,将按照国际国内一流标准,以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发展方向,超前规划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避免“先建设,后治理”的弊端,又可使新区建设在规划初期就具有了未来发展的超前性,有力确保新区建设“一年一变化、三年大突破、五年成规模”。 优化结构拉开城市发展新格局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府更加注重城市结构的优化。“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坚持“三区六组团”的规划(“三区”是指老城区、城北新区、甘泉堡工业区;“六组团”是指高铁片区、会展片区、空港片区、米东片区、三坪片区、西山片区),防止“摊大饼”式扩张。“三区六组团”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从而突出了城区不同发展特点,使城市发展理念得到提升,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得以强化。 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首府将集中力量建设高铁片区、会展片区、城北新区和甘泉堡工业区,使新区成为拉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大力吸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和现代金融、物流企业进驻,把高铁片区打造成以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高端商贸和总部经济集聚区,把会展片区打造成面向亚欧的国际会展中心和经贸文化交流窗口。加快甘泉堡工业区建设,在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强化人居和生态功能,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 正如报告所说,在空间不足、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乌鲁木齐探索城市的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土地集约化问题意义重大。只有把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才能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平台,推进乌鲁木齐的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和全面突破。通过组团发展既可以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有效缓解未来发展区域受限,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真正实现我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今年首府高起点、高水平规划高铁片区和会展中心片区。高铁片区肩负着拉动未来我市城市经济新增长,提升城市品质的重任,将成为我市都市圈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体现出“综合交通、综合功能、综合开发”的作用。会展中心片区结合区位特点和乌鲁木齐发展区域规划,主要将建成集会展博览、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电子商务、高端居住、外事交流及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首府重要功能区域。而甘泉堡工业区将依托“500水库”和准东煤炭资源优势,建设以重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基地,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的高新集群及综合服务基地,打造乌昌地区东线工业走廊的核心节点。 改善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路网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十二五”期间,首府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筹措1000亿元以上资金,在城乡集中建设一批道路交通、电力通讯、水利、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生态环保等重点工程。 对很多城市来说,一个快捷通畅的对外交通系统,一张纵深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不仅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前景的显著指标。乌鲁木齐也不例外。今后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空间布局相协调、设施网络完善、枢纽衔接顺畅、运输组织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基于此,今后五年,市委将围绕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高铁新客站、“两线一绕”、“两桥一路”等重点工程,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推动区域同城化发展。完善城市“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完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使市民公交出行率达到35%以上。 “三环十二射”的三环是指外环路、二环路和绕城高速公路。十二射包括河滩路、西虹路-西山路高架道路、苏州路东延西延段、乌奎高速、乌昌大道、太原路北延、米东大道、乌五公路、稻香路北延、仓房沟路、城北主干道、跃进街。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将逐步拉开首府的骨架,基本形成新老相接、内外相连、环形加放射的城市路网体系。 据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19日,首府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11824辆,其中,私家车253088辆,占61.5%。2002年~2010年,我市的机动车增长了400%,但是,道路发展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长速度。与其纠结于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不如先从构建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入手,从倡导公众参与绿色出行抓起。 作为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BRT,2011年8月28日已投入运营,从而改变了首府传统交通的模式。截至9月27日,BRT1号线、3号线运力已达到725万人次。两条线路车辆数约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四十分之一,日均运送乘客数约占总运量的十分之一,不仅证明了其运营的高效率,也说明了百姓对BRT的欢迎。 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骨干,目前,首府结合南北狭长地带交通需求已规划7条城市轨道线网,总里程约200公里,“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至2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今后首府将通过优化常规公交线路、建设轨道交通、发展BRT快速公交系统三级公交体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化、科学化的公交网络。 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环境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仅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市委也多次强调要让城市管理渗透到每个角落,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比翼双飞”。 “十二五”时期,首府将认真总结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标准,完善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体系,制定年度目标和工作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开展以环境卫生、城市道路、建筑立面、夜景灯光、户外广告、园林绿化等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三年内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今年首府以举办亚欧博览会为契机,投资近15亿元,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市容环境进行“大装修、大整治、大建设”,首府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会不断涌现。面对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首府城市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今年以来,为解决城市管理中职责分割、管理无序、城市脏乱差等问题,赋予“大建委”水务、电力、燃气、热力、路灯照明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管理职权,有关单位安排人员进驻“大建委”开展服务。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管理方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边缘地带公共设施坏了有专人负责维修,大街小巷卫生责任到人,乱丢垃圾、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有人监督制止…… 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报告有了更高的要求:把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坚持重心下移,构建以区为主、利益挂钩、任务量化、责权明确的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管理法规,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大力推行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首府坚定用四到五年时间治理好大气污染的决心,加大热电联产和分散燃煤锅炉拆并改造力度,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加快重点污染源整治和污染企业外迁,严格执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严管区等规定,有效解决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尽快提升红山、红光山、水塔山、鲤鱼山园林绿化水平,启动乌鲁木齐河、水磨河、头屯河、古牧地河水系改造和景观绿化,打造山清水秀的城市景观。 乘着市第十次党代会的东风,随着首府城市规划的日益科学规范、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不久的将来,一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西部中心城市必将矗立在人们面前。(史轩)中国规划网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