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核心将“三江六岸”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区域综合规划六大新区建设、两层次旧城改造稳步推进 在城市近期发展规模中,规划预测,至2015年,我市中心城户籍人口约为160万人,暂住人口约为170万人,常住人口达到330万人左右。在建设用地方面,至2015年,中心城规划新增60.55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增加44.25平方公里,北仑片增加10.97平方公里,镇海片增加5.33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3平方米。 规划认为:未来5年,宁波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的变化将受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发展政策转变、土地供应量限制以及近两年外来人口增速减慢等四方面因素制约。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由该局组织编制的《宁波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方案已形成,并进入批前公示阶段,市规划局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截止时间7月15日。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期间,如有市民对该规划有意见或者建议,相关部门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一并上报。意见建议电话:87733543(工作时间接听),电子信箱:nbghj@ningbo.gov.cn,通讯地址:江东区江澄路575号宁波市规划局,邮编:315042。 规划 指导思想 打造创新创业之城、品质宜居之城、国际港口名城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树标杆、找差距、谋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着力推动城市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创业之城、品质宜居之城、国际港口名城。 将“三江六岸”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区域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规划中“三江六岸”这个名词被反复提及,这里也是构筑现代都市、提升中心区城市品质的重点区域。 规划明确我市将围绕“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品质的提升,城市特色的塑造”三条主线,以三江六岸为主轴,加强中心区高端商务、商业、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居环境,展现历史传承,激发滨水区的活力,打造既体现城市历史、人文与地域特色,又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核心区域。同时还加快提升“三江口”核心区的品质,打造滨江休闲带、一小时步行圈和水上游览三大系统作为公共领域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并推进“三江口”核心区、老外滩北延等重点区块开发。 六大新区建设、两层次旧城改造稳步推进 我市将选取东部新城、江北姚江新区、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六大新区,作为今后5年重点推进的城市新区,为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同规划对旧城划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以中兴路、环城北路、机场路和南外环路城市主干路、快速路为界,内层面积约38平方公里,为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重点范围,划分出需要更新改造的地块,并对地块逐一调查列编;二层次为旧城外围,以成片的工业区、市场和旧村为主,仅划分出需要更新改造的连片区块,并将其纳入旧城改造范畴。 住房建设规划:到2015年,将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约为256万平方米,年均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年均建设住房约为0.86万套。投入土地约128公顷,每年投入土地约25.5公顷。而普通商品住宅建设用地面积预测为1155公顷。 住房空间布局:三江片中,海曙、江东以填充补实和渐进更新为主;江北区将成为三江片重要的居住板块;鄞州区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东部新城和国家高新区将提供一定规模的高品质社区,镇海将实现老城的渐进更新和新城的集约发展。北仑在有序推进普通商品房开发的同时,应注重外来务工人员的配套住区建设。 规划 都市商圈 城区中心,城南、城东、城北都有大型商圈 形成八大特色功能区块 商圈规划方面:以鄞州万达广场为中心形成南部商圈,以世纪东方商业广场为中心形成东部商圈,以江北万达广场形成北部商圈,组成以天一广场、和义大道组团发展的三江口商圈为中心,城南、城东、城北商圈多极支撑的、商贸核心区等级鲜明的结构体系。 扩张提升中心城区,打造现代化、特色化、高端化的都市商贸核心区。着力打造“三江口核心商贸区、东部新城国际商务区、鄞州时尚商贸区、江北都市休闲文化商贸区、东钱湖都市旅游商贸区、北仑都市体育休闲商贸区、镇海新城文化教育商贸区、北仑镇海商贸物流区”等八大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 规划 城市配套 今后市民就学、看病、享受文化休闲、体育锻炼将更为便捷 教育设施方面: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推行高中多样化办学,建设一批创新型、国际化特色高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创建15所省级以上改革示范院校、2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个产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创建30个与市主要产业相适应的品牌专业、20个与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省示范专业,组建5个具有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推动高校与部省、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分类实施共建计划,推动特色发展;发展老年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重点实施宁波市第一医院(含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续建、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续建、鄞州二院住院楼扩建、镇海区人民医院二期扩建、镇海龙赛医院一期改扩建、北仑人民医院迁建、北仑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市第二医院北部院区续建、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新建等项目。 文化设施方面:迁扩建或改建市图书馆、群艺馆、艺术剧院、天一阁、保国寺等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水平和布局。重点加强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区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要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文物资源丰富的区建设地志性综合博物馆,建设现代化影剧院。 体育设施:规划启动宁波市奥体中心建设,建设3万到5万人居民区综合健身苑和绿地、公园体育设施等。 道路规划方面:三江片初步形成“二横三纵”快速路骨架,形成中心区交通保护圈;安排13座桥梁的建设和扩建工作;主次干道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新开发区域,完善区域路网,提高区域与城市核心区联系;此外,还将加强支路建设和卡口改造,梳理城市微循环,提升路网连通性。 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将随着轨道交通的开通得到优化,中心城区还将推进城区公交专用道网络化和公交场站建设,适度提高出租车的运营规模和技术等级,深化公交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增加停车供给,特别是公共停车场供给,初步扭转老城区停车供需失衡的局面。 规划中富有特色的是,我市将重点打造“一环三带”的核心区步行系统,形成以三江口一小时步行圈为特色,三江六岸休闲带和水上游线为代表的城市步行体系。除建轨道站外,还将建11个立体人行过街设施,2座人行过江桥,以及37处非机动车与公交衔接设施,还布置2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大力倡导城市绿色出行。 绿化生态方面: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继续推进平原河网污染整治与监管力度,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进行大气环境保护。 优化调整城市噪声功能区划,逐步推进城镇噪声功能区划分。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噪声污染防治机制,从源头控制噪声污染,缓解工业噪声、交通道路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扰民问题。 到2015年,我市新建绿地503.2公顷,包括专类公园、综合公园、居住公园等,估计总投入为14.6亿元。 环卫方面:至2015年,我市规划区城市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3960吨:一、二级道路立面每年整治2到4条;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签订率达到100%,达标区域每年成功创建4个,达标路每年成功创建20条;城中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每年提升15到20个,基本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设施不足、落后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30%,资源化利用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人均处理量“零增长”;道路清扫保洁等级一、二级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80%,清洗率50%;公厕设置密度达到4座/平方公里;装潢垃圾中转场地达到1座/区;建筑渣土(泥浆)系统化、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 至2015年,我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收集率继续提升,污水收集率86%以上,污水处理率9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中心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20%。 至2015年,我110KV侧用电负荷为832.3万KW。在电网规划上,“十二五”期间共增加500KV主变容量560万KVA;增加220KV主变容量564万KVA;并规划新建110KV变电所56座,扩容10座,增加110KV主变容量614.85万KVA。 预计我市将实现接纳天然气11.5亿立方米/年的供气能力。2015年居民管道供气率将达到80%;公交车气化率为60%,出租车气化率为30%;改造中心城区200台燃煤(油)锅炉。 规划 工业物流 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今后我市工业物流发展趋势 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型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先导型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工业上形成“一核、一带、16基地”的总体布局框架,其中“一核”由国家高新区块、江北区块、镇海骆驼区块、鄞州西部区块等四大区块组成;“一带”为沿海产业带,由镇海沿海区块、北仑沿海区块、宁波保税区、大榭区块、梅山保税港区等五大区块组成。 物流业则依托功能性、枢纽性、网络化交通设施,以城市综合体、总部基地等为支撑,在海港、空港等口岸及相邻区域,建成一批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包括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空港物流园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区项目。 东南商报记者 范洪 通讯员 叶建明/文 赵鹏/制图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