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尤朝东
编者按 朝东同志参加汕头青年经济考察团赴山东考察学习,回来后撰写随想《从内海城市迈向海湾城市》一文,精神可嘉。朝东同志态度认真,视角独特,思考深入,很值得肯定。象朝东同志这样关心、关注汕头发展的青年很多,但能够把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并在公共层面上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交流、碰撞的就不多了。任何思想与真知灼见只有在更广泛的空间中与他人分享,才能更显其价值和社会功效。敢于把自己思想与真知灼见在更宽广领域与他人交流是需要勇气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支撑的。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朋友参与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在思想交流、观点撞击、实践探讨中汇成强大的责任洪流,推动汕头实现再造辉煌。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地处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结合带,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十强行列。提起青岛,人们一般会想到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这样一批著名企业,也会想到碧海蓝天与红墙绿树交织成的美丽港湾风采。 6月中旬,我参加汕头市青年经济考察团赴山东学习考察,在青岛停留两天,近观青岛的城市建设新貌,远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感受很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的《汕头市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综合成果)中,指出青岛与汕头有着诸多相似的外在和内在条件,并将青岛列为汕头发展的借鉴目标城市进行对比参照。实地考察后,感觉两地在资源禀赋和经济规模上可比性不强,但青岛在城市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做 法 与 经 验 位于山东省东南端、胶州湾畔的青岛,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现辖7区和5县,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5万。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万。从地理形态和城市布局上看,青岛与汕头均为扁长形,区域狭长,沿海岸呈东北-西南走势,城市中部均有一山一湾。青岛有崂山和胶州湾,汕头则是礐石山和汕头湾。胶州湾北侧为青岛老市区和新区,西侧和南侧为胶州市和胶南市,城市布局与汕头相似。考察近年来青岛城市发展,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城市发展要求,推动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的嬗变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与重新制订,一般都是因为城市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要素出现重大变化,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必须做出新的优化与调整。而这种优化和调整,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经历三次重大调整。上世纪80年代,地处青岛南部的黄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黄岛与主城区被青岛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区域同步推进。由于政务、商务和居住中心均集中在北区,远离主城区的黄岛发展缓慢。1992年,青岛实施城市布局调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依附城市建成区东延发展。10多年时间东部新区百余幢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一个美丽新区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东部发展颇具规模之后,200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挺进西海岸(胶州湾西岸)战略,打造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等四大基地。西海岸与老城隔海相望,有较大的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容量、人口容量;有世界级天然良港,密集高速公路和国道网络;有开发区、保税区。它被定位为北方航运中心,重要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地,将成为青岛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地区。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动力作保障,城市发展就会是一句空话。反之,城市发展又会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崭新动力。近几年来青岛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2000年,青岛国内生产总值为11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万元;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五年翻了一翻,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青岛的城市建设投资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而城市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青岛城建系统每年完成税收及其他各项财政基金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同时,青岛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大规模的工厂搬迁,一批生产经营困难、产品落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被搬离老城,迁往周边的工业园区,而工业园区的建设,又带动了周边城区的城市化进程。从而在疏解老城、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的同时,扩大了城市容量,加速了大城市框架的构建。 回望青岛城市发展轨迹,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决定城市发展空间走向的脉络清晰可寻。通过科学制订城市发展战略,准确选择城市空间走向,青岛在发展基础上扩展,在扩展过程中变强,城市经济实力与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的嬗变齐头并进,最终成功构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城市框架。 二、把握城市发展节奏,努力营造时间与空间的平衡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穿梭中演变。在空间上它体现为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时间上它体现为一种过程、阶段。时间与空间平衡与协调,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岛的发展,就体现了对城市建设时空平衡的准确把握。 一是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的先后时序。1984年黄岛经国家批准设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因远离老城区,虽然开发区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与充足土地,但一直处于十分缓慢的发展状态,不能形成人口迁移与房地产开发的良性循环。面对这种情况,青岛政府意识到“离城开发”的局限性,毅然决定先行实施东部战略,在城市建成区基础上向东部拓展发展空间。1992年青岛市政府东迁,拉开了东部开发的序幕,由于东部紧贴老城区,其房地产开发吸引了老城区居民的购买,形成了房地产开发与居民东迁的良性循环,进而又带动了东部商贸、旅游项目的开发,使东部迅速成为投资热点,短时间内东部地价就由最初的每亩4万多元飙升到每亩260万元。仅土地出让招商一项,政府就获得了2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而且还水到渠成地引来巨额外来投资投入新区建设,顺利地完成了青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东部开发历经10年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青岛再重提经济重心西进,全面推进包括黄岛开发区在内的西海岸战略,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把握城市发展的空间平衡。中山路一带的老市区曾是青岛最繁华的政治、商务、居住中心区域,而东部新区则是新的政治、商务、居住中心。东部开发之后,为避免西部老中心边缘化,青岛在老市区连续建设了香港路、东海路以及东西快速路工程,缩短新老市区的交通空间;启动老城区综合改造工程,通过对老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东西互补为出发点,以打造新的欧美风情的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为目标,投入巨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广场和绿化设施,提升旧城区道路建设标准,实现西部和东部的平衡。同时,在市区中北部也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改善北部区域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扭转了过去工作在北部、居住在南区的现象。 平衡是一个系统概念,不单是城市空间发展上的平衡,它还包括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与管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城市化水平与居民素质、人居环境与生产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平衡方面,青岛市也都有着成功实践。 三、抓住城市扩张主线,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海公路 城市圈的扩张,不是单纯同心圆式的扩张,而是沿主要交通干线呈现放射线型延伸,在延伸放射线上通过营造卫星城市,最终形成放射形态的城市圈。建设主要交通干线,是城市空间成功扩展的重要手段。 总长282公里的青岛滨海公路是连接青岛新老城区和各城市组团的沿海交通大动脉,被称为青岛城市大街,既是城市主干道,也是滨海风景线。我们游览了市区中心到崂山大约30公里的一段,一边领略天高海阔的自然风光,一边饱揽高楼矗立的都市繁华。公路进入崂山段后,这条城市大街便沿着一个个美丽的海湾逶迤而行,从崂山区中心城区、崂山风景区穿过,沿着东海岸向鳌山组团、田横组团纵身而去,渐行渐远。这一路上,处处有洁白沙滩、蔚蓝海水,神奇的崂山、超五星级的假日酒店和别墅群就在眼前掠过,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水光山色的风景胜地,忘记车子是在市中心行驶。 滨海公路从功能上看,有几个方面相当突出:一是交通功能。滨海公路连接青岛旧城区与新城区,拉近中心城区与各个城市组团的联系,一线串联起了高新区、软件工业园、高校集聚区等一批重要的产业集聚带。如果说各个城市组团是璀璨的珍珠,那滨海公路则是串起珍珠的项链。二是旅游观光功能。公路把崂山、琅琊台等风景区串联起来,使游客可以在行程中一路饱览青岛的沿海秀色。 三是旧城改造功能。青岛滨江公路的建设,分为新建和整合两部分。新建设的主要是连接新旧城区的主干道,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步到位。位于老城区的一段则侧重于对原有城市道路的整合改造,在保护好百年建设留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和“多国建筑博览”的基础上,对道路进行拓宽美化升级和进行旧城改造。 作为青岛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滨海公路的建设不是一般意义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历史性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滨海公路的“线路图”,直观地揭示了青岛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战略意图。滨海公路展示的,是青岛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大气魄,是青岛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深层内涵。 四、重视城市个性提炼,彰显滨海特色与人文精神 青岛是一个融山、海、城为一体的海滨城市,既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又传承着孔孟传统齐鲁文化,城市里彩帆金沙,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古城新区,既体现了齐鲁文化的大气,也不失海滨城市的灵动。有人评价说,青岛是祖国沿海最具海滨特色的城市,这似乎并不为过,比起其它城市,青岛对海滨特色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诠释。 一是扩大城市空间视野,让山海城的特色一览无余。青岛专门在市区建设了一条滨海步行道,打造观山、观海、观城、观景的绿色海滨观光走廊。这条沿市区海旁展开,长达数十公里的滨海步行道,让大海直接面向市民和游人,让滨海所有风景区纳入观光视野,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视觉走廊。汇泉湾广场改造工程则将原来功能单一的广场改造成显山露海、阔野透绿、娱乐休闲、旅游健身于一体的生态广场,成为彰显青岛山海风情、滨海风光、通透城市风格的标志性工程。 二是保留古城历史气息,还原老城区独特的欧陆风情。青岛结合对旧城保护性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有计划有步骤的恢复历史优秀建筑和原有的塔楼、装饰墙等欧式建筑风格,对破旧倒危的历史建筑进行翻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建筑材料等建筑美学特征,保持老城区风格独特的欧陆风情特色。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凸现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遗产,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确保保护区域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三是打造城市点睛之笔,精心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五四广场”位于青岛市政府机关大楼南侧,占地十万平方米,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广场以东海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中轴线上为市政府办公大楼、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及海上百米喷泉。主体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富于节奏地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象,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蕴涵青岛为五四运动导火索的历史象征。雕塑与周围海天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蔚为壮丽的景观。在广场南的浮山湾内大型喷泉,是全国最高的海中喷泉,距离岸边60米,喷出的水柱达100米高,十分壮观。今天的五四广场和“五月的风” 雕塑已经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与城市象征,成为去青岛旅游必到景点。就象树木的生长需要空间和灵活性一样,开敞的五四广场使这座城市越发生机勃发。 建设者对青岛个性的精心打造与雕琢,使这座天生丽质的城市品味更加出众,景观更加迷人,成为祖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思 考 与 借 鉴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趋势,就是城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不能埋没个性,个性蕴于共性之中。城市的个性,集中体现于城市独有特色与人文精神。当经济特区这块曾经闪亮一时的金字招牌随着汕头城市竞争力削弱而日渐暗淡,而海滨、侨乡、美食、文化等几个传统特色未能撑起汕头新一轮发展鲜明个性形象,汕头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岛对城市发展的精彩演绎,也许对汕头有所启发。此次青岛之行,使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汕头的发展也产生几点不很成熟的看法。 一、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 按照《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给出的定义,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总体属性定位和综合定位。 城市竞争力状况是城市定位的基础,城市定位的最终目的也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一个准确、有特色优势的城市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举措。2003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为汕头做出“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粤东中心城市”的初步定位。区域调整后的汕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现有城市定位有进一步充实深化的需要,有必要对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支撑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提升城市定位层次,进一步明确今后产业发展方向,厘清培育竞争优势思路,突显城市鲜明个性特征。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辩证认识汕头在全省全国的经济坐标。对今天汕头在全国、全省甚至亚太经济版图的坐标,有几个相对一致的认识:粤东中心城市,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城市,粤台经贸的桥头堡,大珠三角向泛珠三角延伸的关键节点,联结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从地理坐标上看,汕头的区域位置看似重要,但在经济格局中,汕头却有边缘化的危险。无论是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还是海峡经济圈,汕头都无法融入其中成为中心或副中心,地位边缘,角色尴尬,很难接受到中心辐射,相反各种经济要素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反而有外流的隐忧。而这几个经济圈的联系与交流,汕头只是众多桥梁中的一座,而非唯一连结纽带。在日益白热化的区域竞争背景下,这样的坐标带给汕头的虽有机遇,但更多的是竞争风险。城市定位、产业支撑定位和战略发展思路的研究,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二是注重不同研究成果的比较与融合。目前我市正在进行的综合规划研究课题主要有主要两个:一个是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汕头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一个是由中山大学承担的《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同时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有关部门进行的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这些研究都是针对汕头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综合性研究,但在研究视野上、研究重点与立足点上均各有侧重、互有不同。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力图在研究中把握和寻求根本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城市应该发展到何种状况、能够发展到何种状况和怎样发展到这种状况,“关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其自身高层次、‘战略性’特点”,偏重于宏观与前瞻性。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研究范围和重点比较突出,主要是提出准确、科学的汕头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使城市发展与产业选择更具有战略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研究主体和研究重点,不可避免会使研究内容出现重合和交叉的情况,对现状、形势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对未来的发展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建议,而这些成果最终都将成为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或成果出炉之后,还必须对各项研究进行必要的融合整理,去芜集精,形成汕头城市未来发展的最终思路。 三是重点加强对城市主导产业支撑的研究。对于汕头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汕头在不同发展时期曾有过不同的思路。即使今天“工业强市”战略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政的共识时,社会各界对优先发展哪种产业仍然很多看法。此次编制《汕头城市概念发展规划》时向社会公众咨询,901位被调查者中,有437位调查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认为汕头没有必要发展大型工业项目,仅有44位调查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3%)认为汕头应发展石油炼化业。因此,此次城市定位与产业定位研究要在现状分析和多维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不同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市已有主导产业(尤其是8大优势工业行业)、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及其在我市经济与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加强汕头发展重化工业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正负面影响评价,以及发展商贸业、旅游休闲产业对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所能够提供的支撑进行详实研究,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提供决策依据,也为谋求各界的共识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突破方向 改革开放后,经历过设立特区、特区扩大、南区开发几个发展阶段后,2003年汕头又迎来了最新一次区域调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了构筑“东西扩延,南北对称,中心带动,区域协调”的新城市格局,规划建设城市、工业、生态“三条经济带”。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汕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随着汕头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变化,城市发展和突破面临新的方向,必将带来汕头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新一轮调整。 城市的发展需要载体,城市的突破需要方向。调整也好,突破也好,方向最为重要。当汕头还为是中国唯一拥有内海城市而自许时,更多沿海城市已经步入海湾城市的发展阶段。对汕头来说,城市发展视野跳出内海,移向更广阔的海湾是明智选择。因此,汕头新一轮发展的突破方向应跳出内海,建设三条经济带,发展海湾型城市,形成城市文化商贸服务居住中心东延,城市工业重心南拓的态势,构筑一市两城、北城南港、中部升级、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格局。 这样的设想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三条经济带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轴线,汕头的发展已经由沿内海发展进入沿海湾发展的新阶段。三条经济带的建设能迅速拉开海湾型城市框架,突破现有城市空间狭小的被动局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它不仅直接带动沿线周边产业的合理布局,“激活”沿线经济,还有利于做大做强沿线的重点城区,促进成片开发,联动发展。特别是东部城市经济带的建设,将成为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拓展海湾,拉开城市框架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志性工程。 二是启动东部城市经济带和工业经济带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汕头城市概念发展规划》进一步赋予三条经济带更加丰富和科学的内涵。两条经济带的前期启动工作紧锣密鼓,东部城市经济带已经选择韩江中下游河口整治作为项目突破口开始运作;南区石化园区和工业经济带已经通过专家初步论证,正在加紧实施,这使我市加速由内海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成为可能。 三是一南一北两条经济带的建设,分别采用“贴城开发”与“离城开发”,发展重心与产业布局互有侧重,开发思路与融资形式各有不同,不会形成恶性竞争,还能南北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城市经济带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从河口整治切入,采用堤路结合,将建成百年一遇的防洪抗灾大堤,高标准的市政大道,靓丽的生态景观带,推进市区东扩,为汕头城市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战略腹地,增强汕头区域性服务中心、生活中心和旅游基地功能。工业经济带要依托高速公路走廊和沿海深水码头,以深水港口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为突破口,加快海门电厂、LNG项目、石化园区的规划建设,建设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增强汕头工业和港口功能,拉动濠江、潮阳、潮南片区发展。 三、城市发展平衡处理 保持平衡是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强调了城市空间要素、时间要素、资源要素等的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城市发展战略思维。客观来说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存在过完全平衡状态,但不平衡的加剧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伤害。 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现象,是旧城市、旧城区的边缘化。新区开发之后,平衡处理得不好,老市区空壳化就很难避免。当我们走在中山路-海滨路中段时,感觉城市环境挺不错的,可再往西一走,过了人民广场,大路没有了,海滨风光没有了,路窄车多、旧城危房,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新城老城两重天。当东区这边热闹起来以后,我们明显感觉到人流、物流、资金流源源不断涌入东部,而小公园片区日渐衰落。沿海的房产旺起来后,北区的住宅销售的价格和数量就远远低于南区。这就是某种程度的失衡。正在启动海滨路西段改造和小公园片区的重建工程如果建设得好,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东失衡的问题。但城市的平衡是个动态过程,必须随时加以调节。 城市发展的另一个普遍现象,便是对城市不加限制的开发,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开发与禁止开发这个平衡关系。从城市生态看,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发,适合开发的区域也有各自的功能定位,有的区域应作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加以控制。譬如,从已知的经验看,城市海岸线1000米内,除环境和水利防灾项目外,应禁止或限制一切意义上的开发。像牛田洋片区这一片汕头最大的湿地,也必须作为禁止开发区加以严格控制。规划中的西延生态经济带,可能是汕头生态较为脆弱的区域,是发展居住休闲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绝佳选择,但不宜发展工业,也不宜过度开发,目前尚在中心区辐射半径之外,若现有环境保护水平无法保证其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不急于上马,先调研规划,加以控制,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海滨城市发展过程中还有另一个普遍现象,是过于注重前海,忽视了其它区域发展和生态因素。一座城市,不可能单靠一条美丽的海岸线支撑。东部城市经济带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为我们城市镶了金边,但还须保证东部新区与原有建成区的平衡发展,这是汕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高度重视整个区域的总体规划设计与原有建成区衔接问题,通过科学规划的功能分区、路网设计、重大基础设施布置等具体措施来保证两区的顺畅联接与有机融合。 四、城市特色与个性打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与发展道路,特色立城、特色兴城,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城市特色原则,凸现城市独特品格。汕头可以称之为特色之处,莫过于经济特区、海滨城市、百载商埠、潮乡首邑、美食之乡等几个方面。而“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概括,也将汕头的人文特质加以显化。这些因素,应作为汕头城市发展的立足点和闪光点加以重视和运用。从城市建设这一角度考虑,首要还是突显海湾特色与潮汕文化。 (一)海湾特色。汕头市域山水相间,城海相依,“三江吐翠织峦秀,两湾含碧入海城”是对汕头自然景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建设海湾城市的极佳空间构架。或许我们对于海湾城市的理解,仅限于临海的街道、临海的广场、临海的居所。而实际上,海湾城市注重对海的理解,对海的珍爱,对海的合理保护与开发,重视城与海的相互交融,人与海的和谐相处。 何谓海湾城市,须有一流的港口。汕头因港而生,因港而兴。铭刻于礐石山上的“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石刻,至今都令人对19世纪60年代汕头开埠时的繁华景象浮想联翩,也不禁让人怀念20世纪90年代初汕头港船舶云集、货物压港的风光日子。几经波折的汕头更能体会到港口对汕头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海湾城市,首要任务就是重振汕头港雄风,重现昔日辉煌。 何谓海湾城市,须有沿海的大道。目前的汕头还没有一条真正贯穿东西的海滨大道。现在的海滨路东止于华侨公园,西止于人民广场,全长仅5公里左右。海滨路西延工程之后,往西可望打通至礐石大桥。东边虽受制于珠池港区和黄厝围片区,目前无法打通连接东部城市经济带,但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的沿海大道建设,仍应考虑与海滨路对接的可能。因为随着城市发展,黄厝围片区占地最大的海洋汕头第一聚苯树脂有限公司的搬迁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果将来该片区规划为综合开发用地,则该区域可率先与东部城市经济带对接。随着广澳港区发展成熟,远期珠池港也有进行生活化改造、改为休闲港口和文化设施用地的可能。这样的话,北城就有一条西起礐石大桥,东至澄海莱芜甚至盐鸿,横贯主城区长达40多公里的海滨大道,必将成为汕头最亮丽的海滨风景线。 何谓海湾城市,须有大海的特质。海不是城市的点缀,而应成为城市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在道路设计上,垂直于海的街道都能直通到海边,让海的气息能深入城市中心;有沿海的步行大道,还海于民,市民可以在那儿散步;只有行车道的路段,也要有较宽敞的行人道,道路中途设停车位和观景台,游人无论在哪里停车驻足,都能望到一幅动人的海景;市区就有海滩,在城市里漫步也能踏在洁白细腻的沙滩上;城市的广场临海,能观海戏水,站在广场上,便能与海互动;城市标志性广场与城市雕塑临海而立,气势宏伟,寓意深刻;沿海路段建筑物的规划要严格控制,减少高楼和封闭式的线性建筑,增加敞开性的点性建筑,并对建筑立面进行严格审核。建筑的分布,由海往内陆,逐渐增高,形成梯队,富有层次。此外,贯穿汕头北城的韩江支流,是汕头营造江海景观、建设宜居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江海景观综合运用得好,才能够塑造出独具魅力的滨水城市特色。因此在对海湾型城市构架进行深度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沿江生活轴线的研究,使海、江、山等城市景观要素能够完美融合。 (二)潮汕文化。近日在汕举办的首届潮商大会,再一次将潮汕商业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潮商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与海外潮人联谊年会一道,成为海内外潮人联络乡情,共谋发展的平台,也将成为汕头提高国际知名度的重要舞台。一直以来,我们都缺乏对侨乡这一称谓中所蕴含潮汕文化的内涵外延进行系统挖掘、开发和包装。汕头虽有华侨公园、华侨博物馆,冠以华侨名讳的大学、中小学、医院、会展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但极为分散,有的还成为半截子工程。作为当今国际商业舞台中最具实力的商业群落--潮商,虽对汕头有文化与精神根源上的认同,却缺乏物质表现形式上,比如城市建筑上的紧密联系。 城市建设讲究历史的延续性,讲究文化的渗透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必定与城市特质及人文精神紧密相联,缺乏地标式建筑,城市就像少了灵魂。目前汕头缺乏能成为潮人象征、代表汕头侨乡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摊开地图,当前汕头适宜营造有华侨特色的大型旅游景点或标志性建筑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乌桥岛-中山公园-博物馆片区,一处是南滨片区。 乌桥岛作为老市区与西区光华、杏花片的连结带,是汕头开埠的发源地,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环绕小岛的韩江与梅溪河,将把中山公园、博物馆、乌桥岛三颗宝石串到了一条项链上。如果将乌桥岛的居民迁出,借鉴广州二沙岛的开发模式,以打造潮人精神家园和潮汕文化中心的理念重新规划建设,那么乌桥岛-中山公园-博物馆片区就将和小公园片区一道,成为以潮汕文化为主的极具侨乡特色的汕头次中心。如果建设在南滨片区,则与礐石风景区、跳水馆等连成一片,成为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处地方各有独特优势,均能建成有潮汕文化内涵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结 束 语 我们有幸生活在与青岛同样美丽的海滨城市,更幸运的是这座城市还处在大发展的前夜,完全能够建设得更好。希望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仅建立在工程和技术上,同时也建立在艺术和美学上,建立在人文精神关怀上;也希望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增长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市民内心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契合中,体现在城市素质的提升中。 参考资料:《城市建设的哲学视野--青岛构建特色鲜明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青岛市建设委员会 中国规划网广州5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