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东莞成粤首个获批建城轨地级市

时间:2011-05-15 10:3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江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东莞素来不缺乏世人的关注。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产业安危是聚焦所在;现今,转型升级路径探索则是当仁不让的题中要义。最新资料显示,目前东莞来料加工厂家已有三分之一即2000多家成功转型为三资企业;ODM产品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超过60%;全市外资企业内销比重已达30.9%。

    世界工厂的华丽转身,显然不只是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的线性推进,更是整座城市由外延到内涵的全面提升,东莞初步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科技支撑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东莞探索正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美妙画卷。

    一座新城 五年崛起

    在传闻或是过往的记忆里,东莞似乎给很多人都烙下了灰色印记:工厂林立、车间密集、文化沙漠。缺乏城市中心、32个镇散布其间,更让“世界工厂”留下了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名声。

    而这些,已经或者正在成为过去。本世纪这十年,东莞迈开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2001年5月,东莞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目标,至2005年,常虎、莞长、莞龙等六大交通动脉全部通车,使东莞32个镇中的16个通上了高速,极大地拉近了市镇的距离;中心广场的建成使“广场挹萃”马上成为城市最大的亮点,城市中心和地标得到确立,随着图书馆、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学技术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区多元的功能进一步体现,东莞城市核心的地位逐渐形成。

    如今,甫一进入东莞,10公里长的东莞大道彰显着这座新城的气魄。在5月11日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上,东莞轨道交通公司总经理陈波介绍,东莞已经成为继苏州与无锡之后,全国第三个、广东第一个获批建设城轨的地级市。目前,东莞共规划了4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18.3公里,耗资达1000多亿元。

    东莞交通升级着力打通城市交通末梢,实施“内聚外联”,其中一号线将与穗莞深、佛莞等线换乘,二号线将与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铁路等线换乘,让东莞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城市功能 优化升级

    按照“道路推进一公里,绿化覆盖十公顷”的理念,目前,东莞已建成1644个、5241公顷的公园广场和总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建成4000多公里的生态绿廊。

    面貌焕然一新的东莞,开始颠覆人们曾经的灰色印记。

    在参观完东莞的农民公寓后,在中国连续居住15年的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章泰年惊叹,法国的农民都没有这么好的公寓。章泰年在这里看到了世界一流的ATM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他只在法国巴黎蓬皮特文化艺术中心看到过。

    过去东莞“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与“多头并进、自上而下”的城镇模式相联系的,特别是村一级直接支配土地等资源,造成了发展主体多元, 资源经营粗放。为此,在市一级层面,东莞推行了规划在先,严格执行“全市一张图”、“市镇两级同步走”,突出高品位推进莞城区建设,积极引导金融、贸易、法律等机构的地区总部进驻。在镇一级层面,突出发挥特色构建主体功能区,致力打造全市城市组团中的重要节点,增强镇区对高端产业的承载能力。

    东莞还通过稳步推进“三旧改造”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目前,东莞全市可供改造的用地约30万亩,按照分步改造、逐步推进的原则,平均每年可挖掘存量土地3.5万亩,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承载能力。

    科技支撑 就地转型

    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承载东莞“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理想之地。近三年松山湖GDP年均增长111%。作为东莞乃至南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和引擎,松山湖已肩负着探索新的东莞发展模式的重任上路。
       
    “科技东莞”于2006年正式实施,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连续五年,共投入50亿元。去年,又提高到每年20亿元,再延续五年,财政投入共100亿元,主要用于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分别给予500万、300万和100 万元的资助;企业自主研发费用按照20%—50%的比例进行资助,对高科技企业上市最高资助1000万元。

    城市升级和一大批创新载体的相继建成,使得东莞不断吸引技术、项目和人才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其中即将动工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尖端科学装置。

    东莞的转型发展不能片面地“另起炉灶”,因此,东莞提出了就地转型升级为主的战略,并确立了长安、虎门、厚街、大朗等一批转型升级试点镇。围绕就地转型升级,一是抓技术装备升级,推升传统产业制造水平;二是抓产业高端环节,拓展传统产业价值链;三是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量注入促进存量结构调整。目前,东莞在高端新兴电子信息、LED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规模以上通信制造企业就有111家。

    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科技支撑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之路开始初见成效,东莞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总量与人均的增长落差,人均GDP增长已连续两年大幅高于全市GDP增长。2009年全市GDP增长5.3%,人均GDP增长10%;2010年全市GDP增长10.3%,人均GDP增长14.6%。中国规划网广州5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