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思考、以什么样的准备去迎接我们的智能互联城市?我们不要城市越来越智能了,而人类的智慧却在不断地衰退。智能城市是为我们服务的,还是我们要去为智能城市服务?像这样一些问题和关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日前举办的软洽会世界智能城市高峰论坛上,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汤继强受邀以《智能城市与产业升级互动》为题作主题演讲。这位学者型官员创造性的将大历史观和大产业观两个分析工具结合起来对智能城市的未来进行了解读,其精彩论述和独特观点受到了业内各方的广泛关注。 成都的机会 “人类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但是我们有很多很多疑问在萦绕。比如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一个烽火连天的背景下,一封家书足以慰籍前方将士的心。换到今天,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EMAIL就OK了,是进步了。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我们的幸福感是不是在发生变化?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年,大家知道,如果老朋友聚一次会要翻山越岭,千里万里过来,聚一次真的是很不容易。但是,今天有飞机,有高速铁路,这也变得容易了。再有,过去讲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相见也是容易的,分别还有当年那么难受吗?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萦绕着我们。” 演讲开篇,汤继强首先抛出的一系列问题立马吸引了台下听众的注意力,“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思考、以什么样的准备去迎接我们的智能互联城市?我们不要城市越来越智能了,而人类的智慧却在不断地衰退。智能城市是为我们服务的,还是我们要去为智能城市服务?像这样一些问题和关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进入正题,汤继强首先对正在着力打造智能城市的成都进行介绍,分析了以思科为代表的一些高端国际公司把智能互联城市在选择成都试点的价值和意义。汤继强说,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城市。远在西汉的时候,中国有六座城市是重要的中心城市: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到了隋唐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四大名城有长安、扬州、成都、敦煌。“大家也可以想想,无论是六家城市也好,还是四家城市也好,成都总处在中心城市这么一个地位,这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它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包容性,同时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本身所富有的产业基础是有关系的。那个时候成都出了很多的伟大人物,包括李白、杜甫、岑参、高适、薛涛都在这片土地生活过,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文明成果,更早一点的还有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等,出现了这样一些文化现象、很繁荣的阶段,是什么支撑了它?是我们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一产业的技术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有都江堰,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也就是外界广为称道的‘天府之国’,我们有这样一个产业基础做背景,支撑了我们历史的辉煌。” “大家也知道,在工业文明时代,在传统工业占主导的时代,成都的表达不如当年的‘六家之一’,也不如‘四家之一’的时候辉煌。这样一种状态,与中国在全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版图上的地位是相似的。但是,现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会。”汤继强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20年前甚至10多年以前,还有人发问,成都在哪里?曾有日本朋友问,成都是不是在沙漠上,成都是不是只盛产大熊猫?但是,当大家手里拿到Ipad的时候,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全球每五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成都造,每两台电脑的CPU就有一台是在我们成都高新区西区制造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很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往成都转移,使成都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包括今天的论坛来了那么多五湖四海的嘉宾。成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世界关注,成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成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向未来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魅力!”这席话赢得了高峰论坛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产业的力量 “是什么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动力?是产业。所以,我讲,产业的兴衰与一个城市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衰则城市衰。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概莫如是。过去我们东北的许多老工业基地,今天不如当年辉煌了;就连我们四川的自贡市,在过去‘盐铁时代’是非常有分量的,今天也不如过去了。成都这个城市,为什么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阶段当中,始终保持兴旺呢?”汤继强认为,是成都不断地迎接创新,不断地敞开怀抱,不断去就接受新鲜的东西。“包括智能互联城市,它为什么会选择成都呢?这是和这个城市的城市禀赋有巨大的关联,它既有历史的逻辑,也有现实的基础,它给未来带来了很大的发展能势。那么,大家也会注意到像伦敦、像巴黎、像东京、像纽约这样一些城市,它们过去一直很辉煌,它们今天依然有活力,就是因为它们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 汤继强提出,一个城市、区域的兴衰和产业发展一定是紧密关联的。“比如:智能互联城市到了成都,到了成都高新区,大家可以放眼望一望,我们有多么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全球软件20强有11家在这儿落户了,服务外包20强有5家在这儿落户了,成都的世界500超过200家,高新区有世界500强和知名公司超过50家。为什么世界500强纷至沓来地选择成都,除了这里的环境好,除了这里的大熊猫很可爱,除了这里的都江堰很美丽,最重要的是,企业发展一定是跟着它的发展目标走,跟着市场走,成都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性的支撑。”汤继强说,“所以,今天当我们以理性的目光看待智能互联城市,以开放的胸怀包容、拥抱智能互联城市的时候,我们的成都人包括今天在座和没有在座的,都是带着一种开放的,又是谨慎的态度在面对。同时,也给我们这个计划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好的要求。我们都相信,往成都走一点儿不会错!到成都来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市场和美好的未来!” “大家也可以从若干个案例中,从若干个企业的发展故事中去揣摩和体会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所以,为什么我把今天的智能互联城市的命题放在产业升级互动中,放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用大历史观和大产业观的分析工具来考量。大家知道,大历史观是综合了历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哲学家等等的智慧和分析工具以及研究方法,综合来研判这个产业与这个城市之中的互动关系。大产业观在中国的大背景下,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包括以后的第四产业、第五产业等等。在世界的宏观背景下,两者进行对话,彼此作为一个对话关系,把时间、空间、硬件、软件置于其中,试图去找到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去推动区域的发展。” “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成都走在中国尤其是中西部的前列,为什么?”汤继强认为,原因是成都比较好地把握了产业发展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城市的历史馈赠、现实的基础和世界的需要很好地融合起来了。所以,大家关注成都,也希望大家以这样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眼光去把握它。”汤继强提出,智能互联城市有一些核心的理念,比如说怎么样使发展更加科学,使管理更加高效,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生活更加美好,以及使老百姓更加幸福。“围绕这样一些目标,我们的科学家们大量的、大胆地用你们的智慧,用你们的科技创新、研发水平和能力,为人类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我从来不相信人类造不出一个智能城市,我想解决的问题是使我们的人类享受智慧城市的同时,使人和城市的关系,使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变成一种真幸福,不仅是城市智慧了,也使人更加的聪明。当然,这些问题光我是解决不了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有这么多好的专家、学者,大家共同来跨界、来混搭地研究它,综合利用我们包括科学家的智慧,把所有的专业人士的智慧加起来,我们共同在这个平台上思考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相信,在成都能够找到这样的案例,在中国能够找到这样的空间。” 眺望智能城市 充满激情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热捧,不少人在演讲介绍后抛出了有关智能城市的问题,汤继强一一给予了解答。 一个私募基金投资者提出了如何把握投资智能城市的进入和退出时机问题,汤继强说,“思科和成都市、四川省的合作我已经关注很久了。从他们的商业模式,他们的运作方法以及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运营来看,其实也为您这样的私募投资者或者是金融方面的要求,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市场。我认为这个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要探讨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因为在中国转型过程当中,政府往往是这个项目实施的引领者。在这中间你一定要提早地获得更多的信息,研判你的投资和退出的一些关键点。另外还要特别关注你的盈利点,如果这个问题把握得很好,你大胆投资智能城市回报会很高。” 关于智慧城市推进过程当中政府和民间互动应该什么样的关系,汤继强以成都高新区为例进行了解答,“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试点,而且和思科公司已经在规划层面做得非常有把握了。假如这样一个试点做得比较成功、顺利的话,我们会在更大的范围推广智能互联城市的这么一个现实版的图景。”汤继强谈到政府边界和市场边界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正以被外界誉为中国模式的方式快速发展。智能互联城市的建设如果离开的政府的引导和政府强力的推动,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但是政府如果超越了角色,不仅不会到位还会越位,它会阻碍市场的活力,会让智能城市这么一个很好的创意发展速度受到影响。所以,政府当下的工作是把这件事情推动起来,今后的工作是政府怎么样像扶持企业一样,更好地为从事智能互联城市的实业家和企业家提供优质的服务,焕发、激发他们的活力,使他们建造出更好的智能互联城市。”(蒋亮代朗) 中国规划网成都5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