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盟城市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从马来西亚前来中国取经的代表们对中国的城市面貌羡慕不已,他们通过翻译不停地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为什么你们的城市这么干净?为什么你们的城市里没有贫民窟?李铁回答的是:作为政府的考虑,不希望在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出现像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现象。所以你们看到,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然这种限制政策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4月14日《中国新闻网》) 李铁面对外国“取经代表”的羡慕,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没有贫民窟”现象,提醒老外有些个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尚不成熟,体现出理性和坦诚的交流姿态。 然而,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听起来有点似是而非。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早已限制不住,近年来,各地政府还大力帮助企业争抢农民工,并通过“农民上楼”“宅基地换楼房”等做法鼓励农村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城市政府确实也在尽力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现象。要说限制,大多是一些在户籍、社会保障方面的“无形限制”,公开的“限制政策”并不多见。进而说“这种限制政策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未免有点片面和夸大。 其实,对于“农民上楼”,还是需要一些限制的。一些农民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后,表面上为“城市里没有贫民窟”加了分,但长远来看,失地农民获益并不多,如果在城市里找不到别的工作,可能成为住着漂亮楼房的城市贫民。我们的大城市里之所以不容易看到贫民窟,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解释:可能是因为城市政府更多关注城市的景观、“创卫”以及房地产开发,将类似贫民窟的城中村拆得难以见到;但没有集中的贫民窟,不等于没有分散的城市贫民。外国“取经代表”的羡慕中也许有质疑:连美国都有一定数量的贫民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城市,非得这么干净吗?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日前在“十二五高层发展论坛”主题演讲中指出,并不是城镇化率水平越高越好。美国的城镇化率大概77—78%,美国的农业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2%左右,但是居住在农村或者统计为乡村地区的人口占21—22%,德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只有60%,40%左右的人并不居住在城镇当中。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水平很高,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但是人们普遍感觉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到这些国家可以看到,由于大量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的居民,没有能够获得正常的工作,所以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不少的贫民窟。所以,需要认真总结我国城镇化过程当中的“发展经”。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证明,对城镇化率不加限制,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妨碍农村的发展。但这种限制不是人为地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家乡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减少“宅基地换楼房”的冲动,这就是最好的限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我以为,这是一个有限制的目标。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