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发展都市型产业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区域协同、紧凑发展、交通引领、彰显特色、生态优先”的总体策略组织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东联西优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期内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三副”中心体系结构。根据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做了调整完善:在完善西区城市功能方面,明确要优化西区土地使用功能,拓展宁启铁路以北空间,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稳步推进西部区级中心建设,同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行“产城融合”,发展都市型产业,促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减少对老城区交通压力。 在明确城市南部功能定位方面,提出要统筹考虑产业在沿江地区布局,优化城市南部地区产业门类,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基地,同步建设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沿江地区生产与生活条件,构建“产城互动”新高地。 在加强城市北部规划引导方面,明确要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框架,适度控制城市建设增长边界。 关键词:交通体系 构建“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 根据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交通体系规划作出完善: 在深化对外交通方面,提出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建设目标,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环状加放射”高速公路网络,构建“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要强化轨道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中的作用,加快既有铁路升级,推动连淮扬镇铁路建设,加强与苏南国家轨道干线联系,开展宁镇扬轨道交通对接研究,与南京、镇江等市主动对接,规划预控宁通、扬马等城际轨道廊道;要强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采用铁路、城市轨道、城际轨道、公路交通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等方式,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在加强城市内部交通方面,明确要着力解决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性矛盾,构建沿江地区快速路网,优化城市道路系统;要坚持公交优先,制定公交场站布局规划,构筑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车和水上巴士为补充、公交场站为基础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开展绿色交通专项研究,推行静态交通和慢性交通;要加大老城区交通研究力度,采取外围分级疏解和微循环交通组织,规范停车设施的建设与控制,构建以公共交通引领的老城区内外交通体系。 关键词:名城保护 将明清古城、宋城、唐城以及外围风貌协调区纳“大遗址” 根据审议意见的要求,在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划范围,确保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根据扬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构建完整的历史城区格局、活态大运河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构成的“点、线、面”一体的名城保护空间框架;要对上轮总规提出的“两大片”和“三道古城轮廊线”进行整合扩展,将明清古城、宋城、唐城以及外围风貌协调区纳入扬州历史城区(大遗址)范围,对大遗址进行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 关键词:地下空间 制定城市地下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 根据审议意见的要求,在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制定城市地下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结合地下轨道交通、地下机动车交通、地下步行交通、地下停车场、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等内容统筹规划布局,确保城市上、下部空间形成良好体系。要理顺扬州城河水系,科学确定水系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水系的生态调节、引水排水和交通运输等综合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滨河地区的资源优势,依托水系建设景观走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核心提示 未来城市发展如何布局?交通体系如何规划?记者昨从市人大常委会获悉,去年9月底,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等两个方面提出了十条审议意见。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近日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书面汇报了修改完善情况。 新闻延伸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彰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老的城市规划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求。因此,2009年,市政府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专家论证。中国规划网南京4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