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变化:经济发展指标适度降低,基本与“十一五”目标持平居民收入:首次提出居民收入要与生产总值等指标同步增长重点任务:要拉大城市骨架,构建西安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昨天下午,西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西安市政府秘书长张建政就《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向媒体作了通报。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将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最为关键的时期。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西安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为确保西安“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纲要》提出积极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共3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00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9000亿元。 记者 肖琳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张建政在媒体通报中说,根据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安排,结合西安发展实际,《纲要》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抓住一条主线:就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坚定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四大战略:就是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支撑、板块率先;兑现四个优势:就是加速兑现区位、人文、科教、产业优势;把握五个重点:就是着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框架,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最终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 西安“十二五” 到2015年,西安主城区达447平方公里,人口达490万人 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拉大城市骨架,进一步完善主城区服务功能,培育和建设一批副中心城市、新城组团和重点小城镇,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构、组团发展的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体系结构,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适宜人居、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西安主城区规模达到44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90万人。2020年,初步形成“北跨渭河,使渭河成为城中河;南至潏河,使城市和秦岭相融合;西连咸阳,实现西咸一体化;东接临潼,拓展城市空间”的格局。坚持板块推动西安发展模式,以新区带动战略为突破口,把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框架拉大有机结合起来。 西安“十二五” 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重点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现代国民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社会服务保障和人口发展六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促进全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园区引领、基地支撑、龙头带动,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为重点,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 未来五年着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框架 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将着力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框架,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最终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十二五”时期西安要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基本要求是:坚持率先发展,积极做大经济总量。坚持和谐发展,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富民、惠民上。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西安科技教育、区位优势等资源禀赋,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教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坚持绿色发展,确保西安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坚持开放发展,把西安的发展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发展资源,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西安“十二五”总体目标: 力争建成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 “十二五”时期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国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西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力争建成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西安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华夏历史文明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西安的人文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初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8项、科技教育指标4项、资源环境指标10项、人民生活指标7项,共4类29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9项。与“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相比,指标数量增加了7项,约束性指标增加了5项。 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指标的刚性适度降低,基本保持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同等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五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分别增加6个和5个百分点,体现了调整结构的方向。科技教育指标中增加了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引导全市从教育入手,提高劳动力素质,走创新发展之路。增加资源环境指标,突出了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民生活指标数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指标的刚性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十一五”规划预期性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第一次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要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同步增长,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广,体现了关注民生、激活消费的战略意图。 《纲要》提出的新指标体系,是与国家和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相对应,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紧密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总目标的指标体系,将对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西安“十二五” 打造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西安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和城市运行的低碳化转型,推进低碳示范城市建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园区、企业和产业链互相促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推进天然林和水源地资源保护,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打造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西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纲要》重点提出,要构建以旅游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西安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6%;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3%。 西安“十二五” 形成巷、墙、林、园、河、路六位一体格局 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发扬西安这座古都的历史传统,传承西安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和体现西安作为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将皇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放在首位,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古老建筑和周边环境,形成巷、墙、林、园、河、路六位一体的格局,塑造古城的空间形象,建设世界一流和最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和旅游休闲步行街区。 “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途径,全面保护好西安的大遗址、大陵墓和古文化遗存。另外还将依托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华夏历史文化。建设50-80座博物馆,力争博物馆的总量突破100个,将西安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中国规划网西安3月30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