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2010"蝶变"石家庄 告诉全世界这是一座大都市

时间:2010-12-26 16:23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春炜

 

  曾有人形容,石家庄是一座“村庄里的都市”,城区内共有城中村 53个。这些城中村的布局凌乱,道路狭窄而拥挤,雨水无处排,生活不便。从 2008年开始,这座新兴城市中的一个个城中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如今,曾经的村庄变成摩天的高楼、宽广的马路、繁华的市场,曾经的村民搬进高楼,融入城市,将成为真正的市民。

素有“天下第一庄”的石家庄正在从“村”到“城”的蝶变,实现大都市的转变。

  ■专家访谈

  出镜人物: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刘英彩

  伴随着石家庄“三年大变样”的交响乐,城中村改造也奏响了重重的音符。对此,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英彩认为,城中村改造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基础设施一并完善,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一次契机。

  本报记者 李春炜

  城中村改造一次完善城市功能的契机

  ■观点: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竞争力

  记者:作为规划设计专家,请问您认为城中村改造对于省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刘英彩:以往的城中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破旧不堪的情形与繁华的都市格格不入。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就是要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文明、卫生的绿色社区。

  从另一个方面讲,改造城中村也为省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一次契机。通过进行一个个城中村的规划和改造,将其纳入了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不仅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基础设施一并完善,而且使整个城市功能得以完善,最终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以石家庄的路网建设为例,在以前,许多道路通到城中村就成为了断头路,如果城中村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些道路就很难打通,石家庄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网体系。

  ■分析:改造提速离不开政府支持

  记者:石家庄从2001年就开始城中村改造了,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从2008年,在“三年大变样”的背景下,城中村的改造工程得以提速,您认为这其中有哪些原因?

  刘英彩:从省会城中村改造的进展情况看,政府主导城中村改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改造之前,城中村村民存在诸多担心,比如担心得不到合理补偿、失去既得利益,未来生活无法保障等等。而企业也会考虑改造城中村的成本问题。可以说,城中村改造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政府、开发商等多方面利益,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城中村改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省会通过出台一系列保障文件等措施,营造了既保障村民利益,又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收益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从而实现了村民、投资者、政府利益“三赢”。

  ■建议:城中村改造还要重“心”

  记者:如今城中村改造后,我们在采访中发现部分村民似乎还是有一些失落感,仍不太适应“市民”这一角色,请问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英彩:改造后的城中村从基础建设、环境、医疗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日常生活已融进了这座城市。但过去已经习惯的生活改变了,这会让一些村民有一些失落感,这就需要有关单位加强宣传引导,比如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让村民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注意把一些有价值的村史、村迹保留下来,比如建设村史档案馆、保留古建筑等等,通过这些可供纪念的历史文脉,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同时,对于村民变市民来说,最重要的还要解决好村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只有从各个层面完成村民利益向市民化转变,才能达到村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化。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村集体的经济能力,通过拆迁改造创造出更多第三产业,为成为市民的城中村居民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保障。

  而要让一个普通村民成为现代都市合格市民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他们要从自身技能提升上。因此,在整个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该对村民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达到村民从“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的目的。

  缩影:一位回迁村民的美好生活和希望

  喜悦:挥别小楼,第一个搬进高楼

  数九寒天的冬季,走进东岗头村民王青长大爷位于21层的家里却暖意融融,墙上的温度显示当时的温度“28℃”。“地暖!”今年63岁的王大爷说起现在的家兴奋不已,爱好“写点什么”的他首先拿出了最近刚刚完成初稿的一首小诗给记者看:“数九寒天刮大风,高楼地暖暖融融,三年拆迁大变样,民住高楼喜心中……”

  王大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记忆中的东岗头村只是一个城边小村,曾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蔬菜地,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带动了小村周围的环境改变,也使这个小村变成了现在高楼林立的大型社区。“小时候记忆里的老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淋,经常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80年代时期,村里都盖起二层小楼,我们家也不例外,后来,村里一些村民的房子拆迁改造住上了高楼,去年我们的房子也拆迁了,今年我们也住上了高楼。”王大爷说,当时挥别自己盖起了的小楼时,也很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住进高楼的期待。

  这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只是王大爷回迁房中的一套,另外还有三套租赁。在这套三室两厅的房间里,没有太奢华的装修,不过,高档的欧式实木家具、55寸的大液晶电视还是能看出王大爷一家对这个家的精心设计。

  “我们家是第二批拆迁改造回迁中第一个搬进这座高楼的。”王大爷说着,拿出了一本日历,翻到了2010年3月17日这一天,在这一天的日历上记着:“搬新家!”几个字。这几个字蕴含着王大爷当时的兴奋心情。“我们拿到钥匙后,简单把这个家收拾了一下,买了新家具后就住进来了。”王大爷说,当时的心情可以用迫不及待来形容,虽然住进来没有暖气,但心里是暖融融的,之后,这个楼陆陆续续也有别的村民开始住进来,而大部分村民是在今年五六月份入住的。

  见证:大槐树、石柱、石书,永远的记忆

  “从平房到二层小楼,再到如今的高楼大厦,我们的生活可以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王大爷笑着说,现在不用再担心雨天漏雨、冬天烧煤这些问题了,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美,小区建得像花园一样,而且,视野也比以前开阔了,“以前的视野就是门前一亩三分地,现在从家往外看,整个石家庄尽收眼底。”

  从王大爷家的阳台向外望去,远处位于小区中心位置的是小区的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大石柱隐约在群楼中;近处,位于小区的东南角上,与其他新建小区都是新栽种的树木不同,有一棵四周用栏杆围着、高出地面的古槐树,古老的树干看上去好像已经枯干,但在冬日的阳光下,主树干边上新长出的繁茂树枝显示着它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棵古槐可有年头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能够活下来,我们都觉得特别高兴。”望着那棵古槐树,老人禁不住感慨。

  王大爷说,他有空的时候就会去大槐树下看看,再到新村的文化广场转转,摸摸雕刻着自己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的大石柱,看看记载着600年村史的大石书。王大爷说,石家庄市东岗头村已经整体回迁,东岗头村变成了东岗头社区,“而大槐树,还有这些石柱、石书就是俺村凝固的历史、永远的记忆。”

  希望:高楼不要隔断了乡亲情

  说起现在的生活,“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现在,天天都可以吃饺子,天天都像过年一样。”王大爷用“过年”来形容现在的物质生活,但他希望精神生活能够更丰富一些。

  在王大爷的家里,桌子上摆放着的笔墨纸砚以及墙上挂着的书法显示着这家主人的情致。而对于“丰富一些的精神生活”,王大爷的解释却是简单的“能与邻居们多唠唠嗑。”“以前大家都住平房,出门就能碰见乡里乡亲,没事了就会站着聊上几句,感觉很亲切。”王大爷说,现在住进了高楼,好像高楼把这种乡亲情也隔断了一样,邻居见面的次数明显减少,能没事聊上几句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希望即使住进了高楼,邻里之间的相处也能像从前一样亲密。如果社区内建一个类似俱乐部的地方,经常组织大家进行一些公益活动就好了。”他说,这样不但有助于让邻里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也能促进大家一起爱护自己的新小区。

  数据:53个城中村逐渐挥别农村生活

  “王青长大爷这一批是东岗头村城中村改造的第二期工程。”东岗头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东岗怡园 (论坛 新闻)”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完成拆迁,涉及居民132户,拆迁面积2.3万平方米。回迁规划建设6栋小高层,共5.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9月完工,132户顺利回迁。二期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2.66万平方米,公建1.3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1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东岗头居民回迁楼共35栋,建筑面积35.3万平方米。村集体留置底商5万平方米。

  这位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拆迁工作自2006年5月8日开始,于2008年6月28日完毕,历时两年,涉及拆迁户961户,拆迁居民住宅15.27万平方米,集体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搬迁企业15家,职工全部予以妥善安置。腾空土地共计346亩。

  二期工程中,回迁楼一期建设18栋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2万平方米,共计1729套房。在2009年春节前已经有10栋楼共计1100套房交付村民回迁入住。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后,8栋600余套房也陆续交到了居民手中。他介绍说,到2011年东岗头拆迁居民将全部完成回迁。

  而据石家庄建设局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统计,截至目前,省会53个村全部启动拆迁改造,其中42个村全部完成拆迁,已累计拆迁建筑766万平方米,居民3.4万户,腾地1042万平方米。按现代化社区标准规划的429栋、812万平方米的回迁楼全部开工建设。其中202栋已经竣工入住,回迁村民1.9万户,另有140栋已经主体封顶,被拆村民将按合同约定如期回迁入住,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深入:破旧的村落蝶变后,更需文化沉淀

  在东岗怡园 (论坛 新闻)小区内,高出地面被重点“保护”起来的古槐树,与周边新建的高楼相映衬,让这个已然完全都市化的新村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沉淀。小区内,不少老人正坐在楼边的绿地上晒太阳,说起改造后的东岗头,一位老人说,最有价值的古槐留了下来,这让许多东岗头村人都觉得村根留了下来,“东岗头村的这棵大槐树是许多东岗头村人的记忆中不能抹去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成为这个村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小时候每天放学都要从大槐树底下通过,是听着大槐树的故事长大的,那时候觉得大槐树很神秘。”另一位老人表示着赞同,他回忆说,原来的古槐躯干参天,树叶婆娑,就连左邻右舍都能荫凉满院。现在他每天下楼遛弯,都会到这棵老槐树这看一看。这位老人说,当看到老槐树又长出了新芽,他的心里特别高兴。“这是我们最能怀旧的地方。”老人感慨地说,看着老槐树,回忆过去的生活,就会更加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了。

  “东岗头的几代人都是在古槐树下长大的,对古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古槐是东岗头村的标志。”据东岗头村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东岗头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他们特意把大槐树保留了下来,并将古槐重点围绕起来,而小区内除了见证东岗头的古槐树外,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村庄的发展史,东岗头村还特意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村史文化广场,编纂了《东岗头村史》,以“编村史、建展馆”的等方式,让东岗头村的“根”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采访中,“环境美了,文化没了”是许多城中村改造后新居民的新困惑。记者从石家庄裕华区了解到,针对这种情况,该区在城中村改造村中倡导开展了“留住记忆”——— 编村史、建展馆工程。其中,东岗头社区的村史展厅将展示新旧对比的照片以及充满着怀旧气息的古物,让村民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家园”的变迁、“故土”的往昔。而除了东岗头村,大马村博物馆、槐底村史馆等一大批展示村发展进程的纪念性展馆使得城中村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也成为回迁居民们了解村庄发展历史的一种新寄托。

  同时,裕华区全区23个村都自办了村报,专门开辟百姓专栏:“咱村故事”让村里的老人讲述本村的历史;“我来秀一手”刊登村(居)民自己创作的诗歌、书法、摄影和绘画作品;“好人好事”专门宣传本村的优秀人物、感人事迹。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居民,村报成为引领文明村风、创建和谐社区的载体。

  部门:城中村改造需政府主导

  据了解,作为一座“村庄里的都市”,石家庄城区内共有城中村53个,从2001年开始,省会就率先提出了大规模改造城中村,将二环以内45个城中村列为改造对象,但到2007年年底,只有西里等5个村改造完成。从2008年开始,省会开始以政府主导实施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范围内53个城中村列为改造重点,三年过去了,这53个城中村已经全部启动拆迁改造,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村民由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响应。

  谈起这一变化,石家庄市建设局副局长王增喜表示,三年的时间,省会城中村能够大规模地进行改造,主要是改变了过去主要以市场主导运作的模式,而是由政府主导,制定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利益,从而最终实现改变村民生活、改变城市环境,同时也使企业能够发展的目标。

  “从2001年开始,省会就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了,当时主要尝试用‘市场主导运作’的模式拆迁改造城中村。”王增喜说,但这种模式不能有效保证村民利益,城中村改造进展缓慢,到2007年底,只有西里等5个村改造完成,因此,从2008年开始,省会开始实行政府主导,包括拆迁安置、规划设计、回迁建设等都由政府来主导。

  其中,在拆迁安置方面,明确要求拆迁安置方案由村集体研究制定、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辖区政府审核同意后张榜公布,拆迁安置工作由辖区政府组织,街村两级具体实施。而在回迁楼建设方面,要求优先建设回迁楼,回迁楼不封顶商品楼不批建,确保村民按时回迁入住。并且,严格限定开发企业准入条件,鼓励和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参与城中村开发改造。

  此外,在规划设计方面,在满足规划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群众的要求设计房型、户型以及配套设施。

  此外,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准入暂行规定》等9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出让土地收益扣除土地成本和国家规定用途资金后的90%返还村集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制定补偿方案时,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调换、货币补偿以及货币补偿结合回迁安置等多种补偿方式,确保选择产权调换的村民每户享受到总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的住房补偿和每人25平方米的商业补偿,选择货币安置的村民补偿金额按市场评估价上浮20%,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如今,省会城区的53个城中村都已经启动拆迁改造,而且,按现代化社区标准规划的429栋、812万平方米的回迁楼全部开工建设。其中202栋已经竣工入住。对于今后的城中村改造的重点,王增喜表示,除了对城中村村貌的“有形”改造,同步还要进行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村民转市民、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集体企业转股份制企业的“四个转化”。

  “城中村改造不仅要使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还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且,还要考虑到村民的长远生活。”王增喜介绍说,针对拆迁改造腾出的土地,省会按照城市规划预留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用地,鼓励改制后的城中村股份制企业自行开发建设商业和现代服务业设施,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增加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中国规划网石家庄12月26日电 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