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西安城市华丽转身脱颖而出

时间:2010-12-25 12:2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桂维中 赵辉 李博海
华丽转身 脱颖而出(图)

西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记者桂维中 赵辉 李博海

  2009年6月,由《西安晚报》举办的大型采风活动“西安‘视’变”,邀请了全国50多家媒体百名总编看西安。游过浐灞、看过高新、赏过曲江……见多识广的总编们被震撼了,老西安“古老的黄土的”传统印象被彻底颠覆了。“看了浐灞之水,感觉古城有了灵动之美。这里把西安呈现得像西北的‘小江南’。”《齐鲁晚报》副总编王洪亮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
  “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西安 ‘和而不同,唱和相应’,很好地体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建设理念。”西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这样评价西安的城市建设。

  古典现代融合形成城市个性特色


  在车水马龙中,古老的西大街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街道两侧的各色建筑换了新颜,西大街古色古香、绿树掩映,在传统与现代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种变化,如今已贯穿于西安的每个角落、每条街区;这种变化,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位市民都感到自豪:美丽的城市有美丽的我。“以前感觉西安灰蒙蒙的,土里土气的,这几年变化最快!西安的新区咱不说,就是这背街小巷变得也是越来越嫽咧!”在西安生活了多年的李光耀师傅这样述说着身边的变化。
  “努力打造全省城市典型示范景观,全国城市生态景观,世界一流城市人文景观,把西安营造成西部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具个性及特色的城市。”2008年3月10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在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市委、市政府改变城市面貌的目标基本实现,历史传统与现代风情的和谐共生是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一个显著亮点。3年来,通过采取市区共建、以区为主的方式,对城市主干道、顺城巷、旅游景点周边及特色文化街区实施了建筑外立面整治和“平改坡”改造工程;对市政道路进行了全面整治和维护,消灭了烂路面、烂道沿、烂井盖的“三烂”现象,点亮美化城市街景,逐步实施架空线缆落地工程,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导示标识系统,优化城市交通设施;拆除城市违法建设及乱搭乱建,拆除废弃旧烟囱、水塔、铁塔,整治门头牌匾和户外广告。
  通过为期三年的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工作,基本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由量到质的提升、城市景观由乱到美的提升、环境整治由点到面的提升、建设管理由粗到细的提升目标。
  2009年6月14日,《燕赵晚报》副总编程建英来西安参
  观时说,到西安之后短短几个小时,已感觉到“不虚此行”。
  “西安的建设很特别,现代元素不缺,古朴典雅也没有丢掉,将西安的特色完全体现了出来。老城区的建筑很有古典味儿,而新城区则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大城市。环境也比想象中要好很多,阳光通透,空气也很干净。”程建英说。
  在西安能寻找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能强烈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浐灞、高新、曲江、经开……这些都已是西安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都是古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区。这一个个新区,也让人看到了西安时尚靓丽的一面。看科技到“高新”、看生态到“浐灞”、看文化到“曲江”、看工业到“经开”,这些新区成了西安人向外地朋友推荐逛西安的新景区。曲江新区建成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和占地1500亩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再现盛唐曲江“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浐灞生态区实施了浐河碧水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广运潭生态等绿化生态工程。

  除了这些现代特色各异的新区外,西安整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也逐渐彰显。唐皇城复兴计划,让历史遗留下来的道路系统、空间格局、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得到延续,使“八水绕长安”盛景逐步恢复。顺城巷、西大街、北大街、书院门等一批独具特色街区的改造,大唐西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等标志性历史文化工程的建成,让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断巩固。

  文化古迹浸润浓浓西安味道

  城市的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高度的现代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现代化气息日益浓重的同时,让西安这座城市保持其原有的味道和内涵,使生活在这座城市或来旅游的人们能在这里寻找到西安这座

  古城的个性味道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赵磊夫妇从河南洛阳来西安游玩。“离开西安6年时间了,以前在西安上大学,对西安很有感情。印象中的西安很熟悉,可是这次故地重游,让我既熟悉又陌生,西安的变化太快了,很多地方都已经大变样了。”赵磊说,这次西安之行中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西市、曲江池遗址公园等诸多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大手笔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来我脑子里关于6年前西安的印象已经要更新了,那些信息基本都过时了。”
  赵磊夫妇乘车到位于城东南的曲江池遗址公园。“这里的自然景色太漂亮了。碧水蓝天波光潋滟,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现在的西安真是太漂亮了。”赵磊说,“西安的确是处处有文物、处处皆文化。这的确是一个很适合生活的城市。”
  外地的游客在这里找到了传说中的西安味道,感受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无限魅力,久居西安的老西安们又是作何感想呢?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陈勇对近年来城市发生的这些变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出门感觉处处是景,处处都是休闲的好地方。在西安的生活感觉越来越舒畅,越来越惬意了。”

  历史遗迹让城市记忆得到延续

  “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跟现代化发展是不冲突的,有很多地方为了建设城市,把那些文物拆掉,我就觉得很可惜,西安这一点就做得很好,你看城墙保存得这么完好,还有在小雁塔旁专门修建西安博物院来保护文物。”去年6月,《成都晚报》编委尹向东第一次来西安时说。怀揣着对古城的种种憧憬,尹向东看到了他想看到的盛唐文明,西安对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令他赞赏不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

  的内在动力和宝贵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形态和内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这样阐释着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
  到西安看什么,看兵马俑、大雁塔、钟楼、鼓楼……是的,那是历史的记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西安很好地保护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西大街、顺城巷就是其中的亮点。
  过去几年间,西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保护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相互分离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可以协调相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就是西安的经验。
  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唐历史文化区建设工程、西安古城墙保护工程、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彰显西安古都特色,西安市在2005年确定,准备用50年时间,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即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古城作为空间坐标,寻找和再现周、秦、汉、唐以来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以“唐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一个涵盖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完整的文化板块。通过“新老分治”、“有机融合”,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
  顺城巷改造作为“皇城复兴计划”的开篇之作,做到了传统肌理与尺度,街巷空间与院落的统一,使用地方材料、传统工艺表达出古建筑的味道,且融入时代功能与设施。
  事实上,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古文化遗迹的破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曾几何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和民众都认为文化遗址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却缺乏能够将遗址加以合理保护的能力和措施。西安做到了这一点,追寻文化遗产就是追寻一个城市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个城市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
  今年9月,市长陈宝根在接受台湾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过去的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和1100年的建都史。现在的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一座充满活力,正在加快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良好,科教资源丰富,是一座适合创业的城市。未来的西安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是最有味道、最有个性、最有魅力的城市。”
  西安不仅要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延续城市人文魅力,同时也要打开西安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这扇窗口,让历史的记忆在现实中得到延续;让城市的发展在今天更具个性与活力;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更加幸福、安康。
  “21世纪的城市竞争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都看出来,目前这个时期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市民的都市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经历过这么多的变化之后,我们认识到,文化其实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作出了这样的概括。
  的确,城市建设管理有其内核和文化。西安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破解“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难题,就在于它努力坚持着自己的个性,保护着自己的风貌。西安在城市建设中,突出“西安特色”,正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题图为错落有致的浐灞半岛时尚新区建筑。浐灞生态区河道纵横,将拥有万亩水域和万亩绿地,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西安日报记者 李福民摄)  中国规划网西安12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