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合肥“十二五”规划定调 建“区域性特大城市”

时间:2010-12-11 13:2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林丹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并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这些都是未来五年合肥的发展目标,为的是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阔步迈进。

  12月10日上午,合肥市召开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合肥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初合肥市人代会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量化目标:五年后GDP破6000亿

  按照合肥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量化目标,到2015年,省城GDP总量将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突破1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2.5万亿元、招商引资累计10000亿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合肥市建成区面积在260平方公里左右。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成1000万人口规模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布局产业:培育多个千亿级产业

  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对《建议》作说明时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基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因此《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合肥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核心是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等3个两千亿级产业,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3个千亿级产业,两至三家产值超500亿和30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

  吴存荣表示,制造业是合肥的优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合肥还将着力发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行业,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新农村建设:农民“转”市民

  合肥提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人口的快速增长将是一个基础性的推动力。未来五年,合肥新市民中将有很多是从农民身份转变而来。“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农民市民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将远超“十一五”。

  《建议》明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合肥的条件,逐步实施一元化的户籍制度,支持和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分层次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更多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后,他们的就业培训、生活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因此《建议》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基础设施:形成快速交通网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还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省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在城市布局上,未来五年,合肥不再只有一个市中心,而是可能会有多个中心。《建议》提出要推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做好空间准备。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合肥将加快新桥国际机场建设,推进连接周边城市的道路改造以及航道升级改造,形成通达周边省市的快速交通网络。同时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完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2号线建设。突出公交优先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中国规划网合肥12月11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