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把襄阳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时间:2010-12-11 11:1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艳
|
|

12月9日,原湖北省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机关和部门的匾牌相继更换为襄阳市的匾牌。12月8日,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襄阳市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尽快把襄阳建成经济实力雄厚、在全省能发挥重要增长极作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具有特色优势、鲜明个性的一流城市。
高速“十一五”,工业化又好又快
唐良智说,“十一五”是襄阳发展逐步向好、不断提速、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2009年,在全国GDP过千亿元城市中排名第78位,较上年上升了10个位次。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5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13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是2005年的2.7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达到2218亿元,是“十五”的3.8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00亿元,年均增长20..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16元和6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3..5%。
二是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将实现“三个千亿、两个翻番、两大提升”的新跨越,即汽车产业过千亿,县域工业过千亿,高新区工业过千亿;工业总量两年翻番,工业投资两年翻番;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大提升,突破1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提升,突破45%,分别比2005年提高1.5百分点,18.2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1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0%。百亿元工业产业由五年前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6个。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节能与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有了较大突破,襄阳被国家批准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三是县域经济实现“三个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全线进位,在全省的位次总体提升,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扭转了县域经济在全省位次靠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县域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幅度名列全省前茅。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3.8%,比规划目标下降幅度多3.8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7.28%,“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的好形势。粮食连续7年增产,总产量居全省市州首位。通村公路累计达1.34万公里,农村175万人实现了安全饮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就业、社保等,均可实现或超过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襄阳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五是支撑发展的要素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国家级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以千亿级产业为新起点加速扩张,国家级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湖北深圳工业园为基础平台,蓄势待发。各县市开发区、航空航天工业园等17家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市区内外环线和汉江三桥、五桥、唐白河大桥等一批大的城市功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现代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引进交通、中信、华夏、民生、光大、招商等银行在襄设立分支机构,2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高新区“新三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深圳深创科技等20多家风投公司与我市一批企业建立了股权融资关系。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引进了一些高端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培育了一批优秀本土人才,为襄阳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目前,我市有1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4人进入湖北省“百人计划”。
唐良智说,襄阳这几年的发展增速,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努力到位,就能没可能变有可能。特别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从各方面条件来看,襄阳比不上武汉、上海等大城市,但我相信只要把平台搭建好,让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流入进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有没有决心。
“十二五”目标:建设“七大基地”,实现“四个大幅提升”
唐良智说,从国际形势看,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后危机时代,呈现出“在博弈中发展、在发展中博奕”显著特点,对我们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这也是我们同步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将贯穿其中。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消费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发展空间。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发展机遇相比“十一五”时期更多、更大、更有利。“十二五”时期,是关系襄阳未来长远发展、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五年的机遇,将把襄阳的发展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起点上,但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发展水平不高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紧追急赶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这个襄阳最大的实际没有变。从襄阳情况看,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尽快形成经济规模较大、内生驱动、稳定增长的经济体,是襄阳“十二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头等大事。未来五年,襄阳要着力建设“七大基地”,即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基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进一步增强襄阳的产业支撑力、科技创新力、要素聚集力、文化软实力、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尽快把襄阳建成经济实力雄厚、在全省能发挥重要增长极作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具有特色优势、鲜明个性的一流城市。
围绕以上总体目标定位,襄阳将努力做到“四个大幅提升”
即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14.5%(15%)(说明:15%的增速,考虑的物价涨幅为4%,14.5%的增速考虑的物价涨幅为4.5%,下同),力争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7.6%(18%);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630亿元,年均增长19%(19.6%);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990亿元,年均增长19%(19.6%);地方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5.6%;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1622亿元,年均增长22%。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各项约束性指标好于“十一五”时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襄阳一是要打造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到2015年,汽车工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千亿级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突破1500亿元;航空航天、节能与环保、医药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五产业产值分别突破600亿元、500亿元、35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9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以上;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突破370亿元,传统商贸流通业突破250亿元。
二是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抓手。目前,襄阳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已经储备、启动了总投资1800多亿的300多个项目,将会在“十二五”初期集中产生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量。为实现“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目标,我们规划了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3000个,总投资近2000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在60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460多个,总投资在3500亿元以上。我们还将结合中央、省委“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加紧策划、争取一批重大项目,为襄阳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后劲。
三是以两张“国牌”为龙头,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发展,工业项目招商与功能项目招商同时进行,充分发挥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牌”的龙头作用,推进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能力。到2015年,襄阳国家级高新区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确保在全国的排位前进10位,力争进入全国20强;襄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整合了深圳工业园的产业资源和襄州区东津镇以及张湾片区的相关资源,目前正在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我们将努力使之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快速扩张的新平台,成为襄阳跨越发展新突破的重要增长极,到201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十二五”末,襄州、老河口等7个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产值都要达到300亿元以上。
四是积极搭建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势平台,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加强金融资本市场建设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力度,争取一批新的金融机构落户襄阳,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业务,投放新的金融产品;加大地方商业银行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基金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金融担保公司,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
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合作。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载体,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在引进高端人才上有更大的突破。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整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快襄樊汽车工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建设,再办一所具有特色优势的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抓住城镇化这一“牛鼻子”,提升居民幸福感
唐良智说,在步入城市化时代的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由以GDP增速等数据指标为主导的单项竞争,转向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我们将城镇建设与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来培育,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牛鼻子”工程和先导性举措来推进。
一是全面提升襄阳中心城区建设水平。襄阳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龙头,要以建成中国一流城市为标准,大手笔、高品位进行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津现代新城、鱼梁洲生态花园城、庞公滨江新城、襄南大学城、樊西工业新区等。高起点规划新建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型文化体育场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走整体连片、集中开发的路子,推进樊城滨江九街十八巷、友谊街民族街区、连山湖汽车主题公园、火车东站广场、恒大国际花园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建设品位高、功能配套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构建中心城区交通大骨架,全面完成内外环线和汉江三桥、五桥以及唐白河大桥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骨干路网改造升级,完善城市重要节点和关键部位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高效便捷、快速通达的城市路网体系,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三线三口”景观带建设和岘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景观大道。按照城市园林理念推进“一江两河”堤防标准化治理,规划改造南渠、大李沟,使之成为集防洪、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景观画廊。要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把项目当作景点建,把园区当作城市建,把城市当作景区建,努力把襄阳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城市,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发展、最适宜旅游观光休闲的城市。
二是着力构建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城镇体系。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用一元思维解决二元问题,用城市的理念、城市的标准来改造和发展农村,逐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功能配置等问题。“十二五”期间,要从三个层面来布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一个层面是,构建襄阳中心城市新框架。一方面,通过打通内外环线,建设东津现代新城,把靠近市区的九集、小河、茨河、卧龙、太平店、黄集、双沟等7个小城镇作为襄阳市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市来规划建设,形成“一线穿珠、二线环绕、七星拱城,一江两河两山一洲四城”的主城区空间布局。另一方面,重点推进襄阳市区与枣阳、老河口、宜城、南漳、谷城“1+5”城市圈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卫星城市、中等城市三圈环绕的核心城市圈。第二层面是,推进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城市化。加快中等城市、小城市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力争把保康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把其他各个县(市)城区建成人口达到30—40万人的中等城市,把一批重点中心镇建成5—10万人的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同步推进的新格局。第三个层面是,推进中心村建设。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整理,归并村庄,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要围绕这个总体布局,抓紧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和行动计划,尽快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市的规划体系;抓好小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有实质性进展;在鄂北地区选择若干个乡镇实施整片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把牛首镇作为试点的起步区先行突破;加快推进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供气网、信息网、物流网等一体化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市域高速公路网加密工程,加快推进通达各县(市)的5条高速路段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互通互连、“一环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市区及各县(市)城关国省道干线绕城公路改扩建,实现高等级化,完善国省道干线主循环网络。提高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形成中心镇通达中心村、重点自然村、农村新型社区以及景区、景点、水库、站场,全覆盖可循环的农村路网体系。全力支持国家在襄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北煤南运中部通道重载铁路、郑渝高速客运专线经过襄阳,提升襄阳铁路运输枢纽地位。积极争取国家实施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提高汉江航道通航能力,把襄阳港建成区域性铁水联运物流中心和煤碳储运基地。加大襄阳机场改造升级工作力度,提高通航能力,提升服务功能,加密航线航班,设立航空口岸,建设成为区域性航空港。
城镇化不仅是硬件建设,更需要软件优化来支撑
襄阳将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登上新台阶,让城乡居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共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一是用政府作为和市场行为“双轮驱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与非基本区分开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共享襄阳跨越发展的成果。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二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牢记宗旨,带着感情,推进社会建设,切实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转移支付和投入政策,加大地方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努力把就业、社保、上学、就医、住房等利民惠民的事情办实办好办到位。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好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目前,樊城红光社区、施营社区作了很好的探索实践。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推广这些好典型、好经验,以社区管理为基础,围绕“社区人”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管理资源,规范管理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释疑解难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健全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社会自治能力建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城市紧急应对能力。整合国家物资储备资源,建设襄阳市减灾防灾中心和湖北省应急物资储备襄阳区域中心库,加大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和信息储备,夯实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基础。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强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襄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节约与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襄阳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国规划网武汉12月11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