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小细节里看大上海

时间:2010-12-04 09:0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汉澍

    华夏时报记者 张汉澍 上海报道

    刘梦以前每天晚饭后总会去杨树浦路附近的广场转上一圈,这个习惯最近被迫改变了。

   “广场里有一圈开阔的空间,没有车辆行驶,我们周边居民下班晚饭后,喜欢去那散步,锻炼身体,现在却不让进了。”刘梦遗憾地说。原因是,自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的那天起,广场便不再对外开放。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广场所属区域原为北欧航标广场和秦皇岛路水门码头。北欧航标广场由丹麦、芬兰等五国携手构建在世博园外的主题联合展馆,用于辅助性推广;而秦皇岛路水门码头则在世博会期间承担水路运输工作,将团体游客送至世博园内的M2码头。

   “这个广场不同于世博园,以前也并不收取门票费用,为什么世博结束后就不能继续保留对外开放呢?”许多市民很是困惑。

    转眼间,曾经热闹非凡的上海世博会已闭幕一月有余。盛会过后,硕果累累。然而,对于上海这座正迈向国际一流大都会的城市而言,喧嚣过后留下的还有如何提升城市功能的反思。

   “看不见”的细节

    长达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吸引了超过7000万人次蜂拥而来。世博经济更是在大上海被推到了极致,尤其对上海这个城市功能管理的提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记者了解到,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承担一系列世博会配套重大工程,该公司曾向媒体透露的配套工程就包括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二次供水改造、架空线入地、水域保洁等38项世博项目。

   “世博会让上海的基础设施提前了20年。”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说。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资深顾问陈士昂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3500亿元左右的配套建设工程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更靓丽的城市面貌、更完善的城市功能。”

    在世博期间的7月1日,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沪宁高铁在当时的作用不仅可以为世博会提供高品质的运输服务,更可以利用世博会这个难得的舞台充分展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技术的最新成果。

    然而在长长的成绩单背后,一个城市如何达到质的飞跃却仍需要在细节上精确考量。

   “这条杨树浦路,世博前的半年时间里被翻修了十几遍。”不停地打补丁工程出现在世博工程让许多市民很是不爽。

    刘梦居住的小区就在离杨树浦路一路之隔的一条弄堂里。刘梦说:“一到下雨天就污水遍地。小区周围的小路坑坑洼洼,一辆自行车骑过都能溅起一身泥。即便是打补丁也只打到了外面宽阔的马路上,小弄堂似乎看不到。”

    一位同住此地的周女士告诉记者,由于水压太低,小区的用水很成问题;在早晨上班、晚上洗菜的用水高峰时段,即使水龙头拧到最大,自来水仍是只有一条细线的大小。周女士形容称:“就像挤眼泪一样。”

    根据周女士的描述,世博会前夕周边小区的外墙被翻修一新,但更接近日常生活的自来水水压问题却始终无人问津。

    事实上,在国内的几大知名论坛上,对于世博和亚运,政府投资过于偏重“形象工程”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

    对此,陈士昂的观点是,上海世博会是惟一一届以城市为主题举办的世博会,作为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些马路拓宽、外墙粉饰之类的“面子工程”确实也必不可少,关键是如何处理大和小的关系。

    城市规划意在长远

    在所有的世博综合配套工程中,给人们带来最直观感受的是轨道交通的便捷。

    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新建的地铁7号线和9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2号线延伸段、11号线北段二期和南段等都搭上世博契机。

    记者了解到,2008年末上海的轨道交通长度只有230公里,而到了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猛增至420公里。根据官方公布的轨道交通每公里耗资6亿元来测算,轨道交通一项投入就超过1000亿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潘海啸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没有世博,很难说上海会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络。”

    除了出行交通,最能引得人们关注的要属住房动迁。在上述提到的北欧航标广场和秦皇岛路水门码头,据周边居民回忆前身是上港集团旗下三区的黄浦码头。在世博改造期间此地共动迁了127户居民。

    陈士昂表示,由于世博拆迁、园区周边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个城市的民众对世博提升生活环境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度,但是一次世博会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上,在世博后仍有长远、持续的打算。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曾表示,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原先计划新建一个世博园,离城市非常远。但是后来我们改为黄埔江两岸的工业地带,这将加速沿岸工厂、仓库、码头的搬迁,这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种体现。

    然而,现在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许多大城市的重大变革,总是要伴随在如世博、亚运之类重大盛会的‘节点’上。“但事实上,老百姓更希望世博带来城市功能提升的推动效益只是一个逗号,而不要画上句号。”陈士昂如是表示。中国规划网上海12月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