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昆明城市建设5年嬗变记

时间:2010-11-25 11:3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严

  

昆明主城区盘龙江两岸绿树成荫 记者杨艳辉/摄

    5年时光飞逝、5年沧桑巨变,即将走过“十一五”的现代新昆明建设,如今城市的路更宽、景更美,树更绿、水更清,楼更高、灯更亮。5年间,昆明的华丽巨变有目共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战鼓从未间断,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功能日益提升。

    昆明,正以优美的环境、迷人的风姿,从二三线城市向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迈进。

    彰显城市品质

    ——从告别“村城”开始

    作为云南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地铁、三环、绕城高速、四环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昆明的桥头堡城市战略有着非凡意义。与此同时,直接影响昆明城市功能改善的城中村改造,在“十一五”期间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多年来,城市无序发展带来的城中村问题一直困扰着昆明的形象,有“春城”美誉的昆明一度被人称为“村城”。2008年初,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实施城中村改造的决策,全面启动了主城区330多个城中村改造工程。两年多来,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造福了大量参与改造的村民,也获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更可喜的是,它在改善昆明人居环境、提升昆明城市品质、优化昆明城市功能、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显现出了巨大的效果。不仅弥补了昆明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还为滇池治理特别是入滇河道整治作出贡献,同时拉动了昆明的投资。

    现在,昆明的城中村改造已初步形成自主改造为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项目带动和“四退三还”、片区改造推动等多种改造模式并进的态势。截至目前,已有86个城中村进入全面拆迁阶段,37个城中村工程建设开工。已获批准的10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将匹配建起相应数量和规模的公共绿地、中小学、幼儿园、垃圾转运站、公厕,以及多条城市规划道路。这些基础设施,对增强昆明城市功能、改善昆明城市形象都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助力现代新昆明在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建设中进一步捕捉发展先机。

    昆明的城市品质还体现在绿地、园林之中。为彰显春城特色,还老百姓一个美丽的生态家园,昆明市实施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国家生态城市的“四创两争”工作。近三年来,主城区新种的350多万株树木已成长为一把把绿色大伞,更成为净化春城空气的庞大“肺叶”。目前,昆明已成功摘得国家园林城市桂冠,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已经通过技术评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在冲刺。

    得益于“十一五”期间严格控制污染气体排放总量和大力整治水环境,到2009年,昆明城市建成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已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截至今年10月18日,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91天,优良率100%,其中优级天数已达108天,比去年同期增加6天。

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 首席记者赵伟/摄

    抢抓历史机遇

    ——“桥头堡”战略下的现代新昆明

    2008年,现代新昆明建设疾步加速,紧紧围绕“一湖四片”、“一湖四环”的重大战略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了交通路网突破、呈贡新城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两年多来,昆明市坚持以两级城建、三级开发区和覆盖全市的交通、环保、能源、社会事业四大类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项目支撑,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2009年,全市共开工建设交通、园区、市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公益等6大类95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413.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昆明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性国际化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

    站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10年的高起点上,昆明城市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依托独特的区位、资源、气候、历史、文化等优势,着力在经济实力、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社会和谐、文化特色及国际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将现代新昆明建设成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载体,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成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和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成为面向西南方向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

    在新的发展定位下,昆明城市建设就像一场接力赛,铺开壮丽画卷。

建设中的地铁呈贡北站 记者王俊星/摄

    超前谋划发展

    ——以总部经济推进大通道大物流建设

    跳出昆明看昆明,融入世界看昆明,瞄准引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目标发展的昆明急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尽快缩小差距。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从2008年起,昆明持续展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两年多来始终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超过GDP增幅两倍以上。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达到570亿元。当前,昆明已初步形成“四环十七射”的城市路网格局,2011年底将实现“四环”全程闭合成环、“十七射”全部建成。

    记忆犹新的是,一条近3万米的长龙——二环快速系统于2009年金秋在春城腾空而起,由二环建设者创造的昆明速度,至今仍在激励着参与城市建设的人们。而现在的二环快速系统,也承担起主城区超过50%的交通流量。

    昆明地铁交通建设在2010年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当前正在建设的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2012年底将全线贯通运营,2014年底将实现轨道交通十字骨干线网建成运营。到时,将有效缓解昆明城市交通压力,地铁飞驰南北,全城变通途。

    在实现区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区域国际化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的进程中,一个新兴产业在昆明蓬勃发展了起来,它就是总部经济(也称楼宇经济)。一座楼宇的经济效益相当于一个县的新经济想象。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昆明要加快发展都市经济,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最后一年,当再回望昆明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足迹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数字:五华区4793户企业入驻楼宇、高新区4716家企业入驻楼宇、经开区2134户企业入驻楼宇……

    以昆明的中心城区和现代商贸业龙头五华区为例,目前全区商务楼宇已达158幢、4793户企业,楼宇内聚集了世界500强区域型总部企业14家、全国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17家,楼宇经济占全年全区税收总额的48%,现代服务业占全区税收比重45%。

    目前,总部经济发展已列入了昆明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进驻昆明楼宇办公,将是昆明今后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以全面提高商务楼宇入驻率和入驻企业质量为基本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全市楼宇经济体系将基本完善。

    其中,至2012年,昆明将规划建成5个特色楼宇经济集聚区,培育税收过千万元的商务楼宇60栋、税收亿元楼10栋,楼宇税收占市区税收总额35%以上,市区主要楼宇入驻率提高到90%以上。围绕滇池形成以主城区—北城为核心,以呈贡新城—东城为次中心,以南城和西城为两翼,特色鲜明、分片聚集的楼宇经济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间,现代新昆明的城市建设发展还有两项工程不可不提。一项是国际大通道构建。其间,昆明除了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港外,还推进昆曼、昆河、昆仰公路,以及中越、中老、中缅铁路和国际水路航运大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以航空为先导,以铁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以水运为补充的,面向东盟的“四位一体”国际大通道网络,使区位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特别是坐落在昆明国际航空港的昆明新机场,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批准的国际机场,定位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2011年底,昆明新机场将投入运营。按规划建成后,它将成为继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后国内第四大机场,促使昆明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甚至更大范围的重要空中门户。

    另一项则是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昆明以内陆口岸型国际物流体系、大宗物资区域集散型物流体系,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型物流体系等为突破口,加快了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从2010年起,昆明国际陆港被纳入全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至2013年,一期港区王家营国际陆港基本成型,届时将发挥对国际国内货物的聚散效应,实现昆明地区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近四分之一,进出口物流总量达40%以上,预计年运输、仓储集装箱由30万标箱增到100万标箱。

    而2009年底开业的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则是继义乌国际商贸城之后中国又一个大型国际性专业批发市场,它致力打造成以商贸为龙头,集大型专业国际性批发市场、商品加工区、物流仓储区和城市二级中央商务区为一体的商业航母。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有5万余个商家进入市场经营,引进1500家以上的生产加工企业到加工园区生产,新增就业60万人。

    “十二五”就在眼前,昆明正焕发着大都市的活力,逐渐显现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气质。(昆明日报 记者李严)  中国规划网昆明11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