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承包田,住进新市镇(小城镇),6—8年后,南京现有205万农民中100万人的经济身份将实现“农转非”,变成“城里人”。记者日前从市农委获悉,如何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是“十二五”期间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任务,南京的举措思路是,让农民通过经济身份转变,成为“城里人”,其社会身份(户籍)不一定同时转变。 7000个自然村,归并成1300个新社区 据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将调整优化镇村建制,对3万人以下的建制镇街和2000人以下的建制村(社区)进行适当撤并,到2012年,南京郊县将减少自然村落1500个,新建、改建农民集中居住区200个,农民进入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率达到30%以上;到“十二五”末,南京现有的7000个自然村,将归并、发展成1300个新型农村村落和60个新市镇,形成“1个主城—3个副城—8个新城—60个新市镇—1300个新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新型城镇结构状态,让较少的农民留在农业产业上,并获得较高收益。 为鼓励农民落户新市镇集中居住,南京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迁入新城、新市镇、新社区、退出承包地的农民,可转成城镇户口;可按拆迁补偿政策得到有产权的住房;可优先扶持就业;有创业能力的可免费办理工商执照、获得创业贷款;办理社会保险时可参加城镇社会保障;可同时持有合作社股权;农民搬迁补偿时也可选择现房安置或货币补偿,或通过股权量化等方式置换标准厂房、物业用房或合作社资产;对涉及搬迁的低收入农户给予基本住房保障。 现有农民可通过“三个置换”,实现“三个转变”,即: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区保障;以分散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此转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民身份。 新市镇人口规模2万人以上 为确保2015年前建成60个新市镇,接纳百万农民“进城”,南京将全面实施新市镇发展战略,市和各区县将把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列入年度城乡建设计划,按照人口容量及功能需要,适度扩大新市镇、新社区土地利用规模。 今后的新市镇,镇区人口规模达2万人以上,新社区人口规模达1000人以上。政府将通过财政投入、土地收益提成、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支持新市镇建设。此外,南京还将设立村镇规划补助资金,市、区县、镇街按照4:3:3的比例,对新市镇、新社区规划编制进行全额补助;同时,村镇规划将严格实行规划审批控制,从今年起,各地不得再审批新的零星宅基地,对非规划保留的自然村落中农民要求自建住房的,本着“只出不进、只拆不建”的原则,引导居住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 入住新市镇将享受城市化待遇 住进新市镇、变成“城里人”的100万农民,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到2015年,城乡就业、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将并轨,并覆盖到郊县所有镇街,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为此,南京将着力完善新城、新市镇、新社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推进电力、燃气、区域供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郊县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到2012年,城市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工程将覆盖到所有镇街,新市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价,城区天然气管网也将有计划向镇街延伸;2015年,实现高等级公路双环跨江、镇镇通达,所有镇街15分钟上高速公路。中国规划网南京11月21日电 记者刘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