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城市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准市民”市民化

时间:2010-11-17 10:5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杨保军

    6年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在《商务周刊》特刊《100个中国梦》中描述了自己的梦想:“让老百姓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如今,他的这一梦想“得到了实质性推进”,但未来20年,他又有了更大更多的梦想

    我们国家城市化率已接近45%,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越过了30%的临界点之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的功能会越来越强,规模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按国际惯例,城市化率要达到70%左右才进入稳态,如果按照眼下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还有20来年的时间。从这个轨迹来判断,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我们有一个共识:工业化是创造生产和供给的,而城市化是创造消费能力和需求的。这些年来我国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总量已经举世无双了,但依靠的是外需拉动,未来我们要念好内需的经,那就必须做好城市化这篇文章。

    这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希望在城市生活得更好。过去这10年,尽管我们在城市的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改善生活方面,还是有欠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准城市化”、“半城市化”。我们“化”的是空间,很多乡村景观变成了城市景观,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但人却没有变成市民。比方说我们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一年中大半时间在城里务工,也见证了城市崛起,但身份上他们却还是非市民,他们的根还在农村,每年都会“候鸟”似的迁徙。城市利用了他们的劳动来推进经济发展,但他们没有作为市民享受城市里的居住、教育、医疗等,还有尊严。城市化的过程除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还要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市民生活保障。所以未来若干年,我们的主要任务要放在把这些准市民变成市民,也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中央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的判断是,未来20年我们城市化的步伐会更稳定,政策会更“以人为本”。

    虽然城市化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国家要对城市化进行一些调控和引导。使城市化更加有序,是我的本行——城市规划要扮演的角色。城市规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国家管理城市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城市规划,完全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自发的城市化,城市化就会失控,就会出现过度集聚和社会成本的浪费,如同巴西的某些城市一样。

    规划就是要根据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选择更加合适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模式。规划师的职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这些年城市发展越快,规划的工作也越重要,我们也越来越忙碌,城市规划这个行业还有20来年的黄金期。

    当年我谈了一句,“让老百姓参与到规划中来”,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说的。早期老百姓要解决的是安居乐业,先找到工作,再找到住房,然后出行方便,生活服务质量好一点。但到了后来他们发现,有很多因素和政府决策会影响到他们的安居乐业,所以他们就逐渐关注起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关注起这个城市。一个打工仔,当他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时,他更多关心自己;但当他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他也要关心这个城市;当他们更多关注城市,关注公共空间的时候,也要发表意见。所以城市规划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是几个人的事情。

    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也是这样,一开始是懂规划的人所谓专家在讨论规划;然后是政府官员参与进来,这是技术精英和政治精英的联手;然后是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参与进来;再后是老百姓,发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也参与进来。所以到最后,规划就不是少数人的畅想,而是多种利益之间的博弈和综合平衡。

    上述这四方中,政府官员有天然的行政优势,开发商有资本优势和话语权,专家有分工的专业优势,只有老百姓最弱势,缺乏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什么时候老百姓这一方的声音大了,有表达的渠道了,我们的制度就完善了,各方利益就均衡了,城市才能真正健康起来。

    6年过去了,让老百姓参与城市规划,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推进的过程,现在并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但有些先发地区的城市已经有了实质性推进,比如有的城市成立了规划委员会,这是个制度化的设计,规委会的构成中就有老百姓代表民意参与。有些地方提出,规划第一要尊重群众意愿;第二要尊重专家的意见,尊重规律和科学;第三,要体现领导的意图,但不是个人意志,而是集体领导;四是要有法律依据。另外很多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都有专门的公众全程参与和公众咨询过程。这样决策就更加全面、科学,更容易得到群众拥护,也更容易实施。

    所以我觉得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家认同了,也正在扎实的向前推进,应该说比6年前有了长足进步。当然离理想状态还是有差距的,有些地方还是忽略老百姓的意见。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发展太快,领导要求太急,很短时间内就要拿出方案,所以会有意无意忽视老百姓的诉求。另外一个不足就是,领导也成了规划发烧友,不是一般的参与,而是过多干预具体技术细节,比如用什么砖头、刷什么颜色,有的领导甚至亲自做方案。这就是参与过头了,往往关注了细节,顾不了全局,细节精彩,整体失误。领导不应该代替技术人员,越俎代庖总不好。

    不要小看公众参与,看起来它是规划领域的事情,但由此也可能引起民主化制度的推进。我们在玉树做灾后重建时,遵循的是“统规自建”(统一规划、自行建设)原则,领导去视察,老百姓都围上来夸赞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意见。领导非常高兴,说规划人员不仅做了技术工作,还做了党的基层工作,是个宣传队,非常好。在北川重建中,我们的选址和社区建设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公众参与、投票表决的方式,充分尊重和采纳老百姓的意见,我们也发现利益攸关者更有参与的意愿。

    目前城市规划界正在探索的新课题是低碳、生态。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未来城市要探索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排放、尽可能低的消耗,来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我主持的与新加坡合作的天津生态城。但低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更加健康的生活模式,比如要把“绿色交通”的理念转变为实际,包括政策、技术、路网、城市规划都要变,天津生态城的外部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内部交通3公里以内以自行车交通为主。北京城建[11.73 2.09%]立在小汽车基础上的交通出行现在已经非常堵,将来肯定不行。

    另一个城市规划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是社会的包容和多元。文化无高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好的城市要能够容纳不同的人群和文化。社会和谐应该合而不同,未来的城市怎样布局更适合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也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大片大片的同质集中是不好的,会造成社会隔离。大片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和高尚住宅互不沟通交往,隔膜会越来越深,久了就带来对立和冲突。实际上应该鼓励混合,小分割大混合,人们在一个社区里共享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用公共空间把人们凝聚起来,加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交流,消解对立情绪。从社会学的角度,城市也不能小看和谐的公共空间这个问题。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1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