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记者在八一大桥下桥的弯道处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眼睛凝视着原塘子河的拆迁现场,眼中满是惋惜,虽然塘子河拆迁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但仍让不少拆迁户牵肠挂肚。 “塘子河的房子也没多少年啊,说拆就拆了,我们都舍不得。为什么当初不做长远的规划?”刘大爷惋惜地说。 南昌“短命建筑”不少 8日下午,原居住在塘子河的居民罗先生告诉记者,被拆的房子是在1996年前后建的,“那时候南昌沿江路大拆迁,这里的房子安置了最后一批居民,也就14年的时间。城市规划,我们也理解,是大工程,但是这么新的房子就拆了,感觉有些浪费。” 记者走访后了解到,不仅是塘子河,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南昌还有不少短命的建筑,如今年2月份爆破的五湖大酒店也只有13年历史。今年,南昌启动了规模空前的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拆迁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由此而死亡的“青壮年”建筑也越来越多。 “短寿命”和高消耗并存 记者带着“拆除这些建筑制造的垃圾怎么处理”的问题,采访了正在沿江路上施工的工人,他们表示,这些建筑垃圾被拉去填埋堤坝等用途,还有部分建筑垃圾直接送进了垃圾填埋场。以五湖大酒店为例,据估算,酒店拆除后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 据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这场城市改造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如何解决建筑的“短寿命”和资源高消耗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减少“短命建筑”?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如果说,那些流传千年的古建筑是一部“古代史”,那些尚处豆蔻年华便被无情炸毁的建筑又是什么呢? 对于如何减少城市规划而出现的“短命建筑”,市民和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老百姓都知道城市规划是好事情,有利于城市的环境,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好端端的小区建筑被拆了,我们也心疼,就希望规划部门在规划之前先考虑下长远的利益,别刚规划十几年又给改了,对城市,对政府,对我们老百姓都没有好处,浪费的是国家的钱。”南昌市民王先生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下“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我们历代王朝从来都是推倒旧的,重建新的,这种‘新的就是好的’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每一届领导上任时,往往认为‘除旧布新’才是对的。”他表示,改变错误政绩观的思路,做民生的、长远的规划才是减少“短命建筑”的关键所在。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白雪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