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成都6月29日电(记者 刘丹) 金堂县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居千里沱江之首,是一座因水而灵动的城市。金堂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三点一线、十字交叉、产业集聚、组团发展”全域金堂城乡一体化战略格局规划,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东北明珠建设。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金堂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没有列为地震重灾区,但是金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灾后重建工作,人大、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关心支持,将学校灾后重建与全域金堂城乡一体发展有机结合,把教育事业纳入“全域金堂”“组团发展”规划。按照“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资源更加集中,村小大幅减缩”的基本思路,奋力推进“高中进城、凤凰下山、村小提升”三大工程,大力开展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短短两年,全县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教育格局,许多农村学校焕然一新,偏远村小教师拿到县城住房的钥匙,全县最偏远的农村幼儿也入读了标准化幼儿园。 灾后重建、优化布局: 让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 金堂县从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布局的思路出发,规划了28个学校灾后重建项目,新征学校建设用地近400亩,总投资将超过5亿元。其中新迁建学校6所,改扩建学校22所。将金堂中学按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标准实施迁建,新征土地144亩,计划投资1.5亿元。另新建金中外实校,占地100余亩,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韩滩小学、迁建淮口四小、淮口五小、杨柳小学、石龙小学,改扩建龙威小学、五凤学校、盐井小学、三烈小学、平桥学校等22所学校。此外,校舍安全工程40个改扩建和维护维修项目,共投入达6000余万元。 因金堂不属于地震重灾区,学校灾后重建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金堂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方筹资,千方百计保证学校灾后重建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争取到由成都市政府贴息、县政府贷款3亿元专项用于学校灾后重建;争取到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及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香港特区政府、民进中央等社会各界的援助共计8000万元;金中外实校由社会资金全额投入。全县总体灾后重建资金累计达5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的4倍多。 通过努力,全县首批12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批13个项目也将于2010年秋季完成。到2010年9月,全县除金堂中学、金中外实校迁建工程,土桥二小改扩建工程,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将全面完工。校安工程近40个项目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目前,全县学校布局更加集中:学校主要分布在赵镇、淮口、竹篙等人口较密集的镇或附近;学校校舍设施条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凤凰下山、村小提升: 消除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大地震前,金堂县有村小141所,占全市村小数的半数以上。在地震中许多村小受到破坏,已无法使用。金堂县认为灾后重建决不是简单修复,抓住灾后重建机遇,调整村小布局,提升村小教育教学水平,是村小灾后重建的必由之路。县上决定通过多种途径“消除村小”。一是通过在重点镇修建寄宿制小学,将山区村小全部迁入镇上就读,即“凤凰下山”;二是在原村小中保留40所,将其中三所扩建为独立建制学校,另37所改建为中心校分校区;三是通过乡镇中心校扩容,撤除附近村小。 为实施村小减缩和提升工程,全县投入专项改造资金1900万元。随着建设的深入,全县现有保留“校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凤凰下山”工程――新建的淮口五小已投入使用,改扩建的港青小学即将完工,近2000名山区孩子入读高标准寄宿制学校。保留校区的规模得到大幅提高;37所“校区”、3所独立建制校点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5000人缩减为9000人。“校区”的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与当地中心校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接近,“校区”的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当地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体制改革、多元办学: 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让农村幼儿享受更好的教育 在金堂县最偏远的云合镇,最近有所佳好幼儿园正式落成。这所幼儿园占地4亩,设计6个班,1500平方米,是金堂县首批按“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共同举办”模式修建的农村标准化幼儿园之一。这所幼儿园是当地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得到许多上级相关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是政府和举办者共同投资兴建的。 2009年,为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金堂县决定加快实施农村中心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为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实现全县3-5岁幼儿入园满覆盖,全县计划在政府投入1500万元的基础上,吸引社会再投资2100万元,新建5所股份制幼儿园、改扩建6所标准化幼儿园。新建的幼儿园均按股份制建设,实行社会领办管理;改扩建中心幼儿园计划实行“政府建设、社会领办”的方式管理。目前,竹篙镇中心幼儿园等一批项目已投入使用;一批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剩余项目即将准备开工。全县11所乡镇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能为农村幼儿提供大量的优质学位,大大地改善全县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在此基础上,全县也正积极探索新的办园体制,今年底前将努力实现标准化幼儿园的满覆盖。 关爱教师、安居惠民: 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区建设让教师住得安心、工作舒心 今年5月30日,金堂县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水城师苑”正式落成。离县城最远的学校之一――土桥中学的彭炯老师拿到了新房的钥匙,一家三口即将告别蜗居生活。她说,在付清3万元的装修款后,还计划花几万块钱买一辆小汽车。现在,金堂县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改变了1200余户如彭炯一样的农村教师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够搬进新居,金堂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包括县监察局、建设局、县国土局等为成员单位的金堂县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在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为居住区选址、建设等问题现场办公。 据金堂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金堂县早在2004年、2007年就先后启动了两批“教师公寓”,解决农村教师住房400余户。而此次落成的“水城师苑”教师集中居住区可谓“六最工程”。一是政策最优:县上为工程建设开通了“绿色通道”,同时为购房的教师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购房教师办理土地、房屋产权证;二是环境最好:赵镇的地处美丽的毗河南岸;淮口的在原淮口中学附近;三是价格最低:住房均价列全市的最低水平;四是规模最大:全县三期共计为教师修建住房2100余套,受惠教师占到全县在职在岗教师的30%以上;五是建设最快:2009年5月破土动工,2009年底基本完成;六是配套最全:县上为之配套了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周围的各类超市、市场齐备,为入住教师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借智借力、创特升位: 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2009年,金堂中学迎来一名新的数学教师――来自树德中学的宋德波老师。这位树德中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到金堂中学担任高三数学教学和校长助理。这一年他可忙坏了,也为金堂中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成都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牵手金堂教育的一个缩影。金堂的金堂中学、淮口中学、竹篙中学、赵家中学分别与上述三校建立了合作帮扶关系,互派干部、交流教师、共同教研、远程教学,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流向金堂的学校。与此同时,金堂县与锦江区建立了“锦金教育互动联盟”,两地区经常性进行深度的教育互动。近期还将共同组班,选派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 为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办学品质,金堂县积极开展学校“创特升位‘三新’行动”。全县借助与四川省教育学会共建“教育现代化服务(金堂)实验区”契机,大力提升校长的专业素质,选择和指导、促进一些学校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目前,首批试点学校金沙小学的“和谐课堂”、实验小学的“团队教学”、三溪镇小学的“课程建设”、平桥学校的“融合教育”等都已取得不少成果,获得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第二批试点也将于近期启动。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2009年小学巩固率99.61%,毕业率100%;初中巩固率94.17%,毕业率94.43%;普通高中巩固率91.88%,毕业率99.37%。全县全面实施初中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初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成绩逐年递增,万人高考上线率不断提高,艺体特长考生上大学人数加速增加。2009年9月在园幼儿生18725人,幼儿三年入园率达93.1%。全县2009年职高招生3363人,普职比达到了5.15:4.85,“普高率”达86.7%。林建波陈瑾文/图 结束语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工作方针。金堂将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在全县“全域规划、组团发展”思路引领下,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坚持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谋求县域教育跨越发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缩小金堂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构建县域教育现代化格局,努力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东北明珠建设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