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论剑 > 城市评价 >

国际大都市“大跃进”背后的利益冲动

时间:2011-08-08 16:2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而现在,中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网友说,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一点也不夸张。在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而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城镇化率已达46.59%,这不能不说是城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但现在,似乎在创造一个更大的奇迹——将要把世界搬到中国来。 
    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除开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地级市,在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还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真的很难想象,这将是什么样的奇迹?光是这些“世界大都市”数量已经接近全球的国家(地区)的总数目——这是什么概念?全球将近一大半的人口、企业必须在中国,才会有此等规模!而这可能吗?是什么让一个个城市如同打了鸡血,抽了鸦片一样亢奋不已,痴迷于“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答案却是很简单,城市化有利可图,建设“国际大都市”更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根据社会学家的观察,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都要解决两个问题:土地和劳动力。尽管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并不存在一定之规,但从世界范围看,都先是人的城市化,然后土地的城市化。因为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才会有更多的需求,城市才会有扩大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由农田被改成建设用地(土地城市化)到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城市化)。 
    这两种制度,像一把枷锁套在了农民的身上,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了一种套取利益的工具。首先,现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的土地只能通过土地征收来转变成城市中的建设用地,政府通过低价征收,高价出让获得巨大的剪刀差(俗称土地财政),而农民只能获得低廉的补偿费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生财有道”,具有低成本、高效益、周期短的特点,而且对于政府而言它属于典型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政绩,各个城市对于城市建设乐此不疲。 
    而另一方面,尽管土地转让已经完成,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劳动力虽然转移到了城市,其工作的城市却几乎不用给他们提供相当于城市居民的待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农民工)。这种情况对于地方政府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劳动力为城市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城市的受益人口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就是说政府不用以额外的开支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在这里,由于没有进行人口的城市化,政府便两头受益,获取不菲的财政收入,而唯一受伤的似乎只有失地农民。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有的城市非要建造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空心城市”,也不难理解为何有城市非要建个“亚洲第一xx”、“世界第一xx”出来了——无利不早起,政府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当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要责任的政府有了一颗商人的心,就会有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 
    不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循序渐进,不仅损害农民利益,也危害城市本身的发展。最可怕的是这种有着商人思维和冲动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体现象!当中国的城市都痴迷于这一种宗教式的狂热中,城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群众的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打掉枷锁,除掉城市黑心利益的根源,才能让城市发展走上良性的道路。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