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论剑 > 城市评价 >

城市现代化不能只追求高楼大厦

时间:2011-08-11 15:5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劲涛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今年入汛以来,包括北京、武汉在内的100多个城市遭强降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这些城市“逢雨必瘫”,让我们看到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的真实高度。
  曾几何时,楼高路宽的城市是无数人向往之地,而今,长高长大急剧膨胀的城市却“城市病”滋生蔓延:马路宽了,交通堵了;街道宽敞了,生活不便了;城市漂亮了,下雨“泡汤”了;人口进城了,垃圾围城了;旧城拆掉了,千城一面了……人们的幸福指数随着城市天际线的拔高不断降低。
  争相建设“国际大都市”,是国内诸多城市的普遍狂热。遗憾的是,不少城市对所谓“国际大都市”的理解,除了高楼,还是高楼。可以“雨后看海”的武汉市就将建设一栋606米的全球第三高楼。我们所处的长三角城市群目前也陷入“高楼大战”,苏州和无锡的高楼竞争日趋白热,南通、常州等地争先恐后……高楼崇拜的背后是城市主政者的政绩焦灼和对城市现代化的浮躁误读。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高楼大厦的狂热不可避免地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血脉和地域特色。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新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以原有城市文化为基础。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长期的建设,不是突击式的装潢,更不是破坏性的大拆大建。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城市正迈着“经营城市”和“土地财政”的双腿步入不幸。这种不幸之一就是人们难以再通过当地建筑就知道到了哪座城市。早在2004年,作家冯骥才就疾呼“趋同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并列举了高楼大厦、城市广场、仿古街等十大雷同。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曾痛斥城市开发者们以经济发展之名进行的造城运动对城市文明的破坏跟“文革”无异。如在北京,开发商推倒了几万个四合院,在上海,殖民时代建造起来的社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都是宽阔的街道、水泥广场,以及巨大的四四方方的高楼大厦。
  事实上,衡量一座城市的现代与否绝不是靠一座座摩天高楼,只有与历史共存、与居民友善、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现代之城。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当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而且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割断了城市走向现代的文化之脉和城市之魂。
  此外,城市超高层建筑的泛滥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高额的维护费用、消防安全问题、供水供电的高耗能问题以及对周边居民的采光通风影响问题。“11.15上海高楼大火”以53个生命的沉痛代价告诉我们城市高楼崇拜的另一层灰色含义。
  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以人为本。不是地面建筑宏伟高大彪炳政绩大雨袭来却全城汪洋,而是地下设施完善科学入细入微,如同佑护江西赣州900余年不涝的“福寿沟”,在城市最深处跳动着“城市的良心”。城市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不应有南京市区塑料厂爆炸之痛,不该有吉林化工原料染江之忧,也不会“建设地铁砍掉大树”、“开发新城拆除古城”,现代化城市没有带血、带泪、带毒、带着遗憾奔跑的GDP。
  城市现代化不能“千人一面”,也不可“一人一面”。城市规划必须严肃稳定,不能随着领导的更换而改变,导致浪费性、破坏性建设,正如市委书记缪瑞林在市委工作会议上所说:“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苛求前人,但我们一定要以未来的眼界做好今天的事。”
  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温情之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良好,供给充足;城市的绿地、道路、河流、湖泊等公共资源不是开发商蚕食后提高房价的筹码;它不是居民面对着丰富优质的城市资源,却倍感享受之艰不堪生存之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当前,江苏的“两个率先”和宿迁的“更大突破”都需要我们在城市现代化这条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前进。少一点浮躁冒进,多一份科学理性;少一点政绩虚火,多一丝民生情怀;少一点贪新求洋,多一些历史承传。使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能在看到城市之美的同时,共享全面小康建设带来的城市之好。(劲涛)中国规划网北京8月1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