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生态城市腾飞的“蓄电池”

时间:2010-09-01 10:4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庆

——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这诗一样的生活环境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重的今天,被钢筋水泥禁锢的人们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回归自然,回归生态。近几年,全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创建示范生态城市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而在生态城市创建过程中,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

    那么,可再生能源在“生态城市”创建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可以承担起足够大量的节能减排的任务?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可再生能源:生态城市的“生力军”

   “生态城市建设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现在这方面的实践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潮流。我国提出城市发展要转型,转型的基本方向为低碳、生态、绿色。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在生态城市创建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李迅开门见山地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创建生态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李迅指出,原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学习美国,城市多是漫延式向外扩张,丢弃式消费,不符合生态学原理。过去的这种方式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发展方式,现在我们提倡生态城市,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国有一个数据,全球城市表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城市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50%,城市创造的GDP占全球GDP的80%,消耗的能源资源也占全球的80%,城市对CO2排放的贡献率也高达75%。“CO2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于人们使用能源的方式造成的,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污染了环境。要改变现状,尽量多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李迅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清洁能源类型很多,核能、水利、风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江水源、生物质能,光伏光热……这些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这些能源资源如果利用起来,对我们环境的改善是巨大的。”李迅同时指出,现在,我国使用的化石燃料比重仍然很大。1993年石油开始进口,2009年煤炭也开始进口。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现在国家提出了202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们创建生态城市强调生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强调循环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指标体系:可再生能源地位突出

   “构建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共有32项指标,其中清洁能源普及率在乡村要不低于60%,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不低于20%。”李迅指出,“在此宏观要求下,许多城市都对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据李迅介绍,在国内目前已选定的作为生态城市示范项目的13座城市(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

    河北唐山曹妃甸生态城,提倡清洁能源结构及循环节约利用,除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充分发挥曹妃甸生态城区位优势,利用农业有机燃料及工业余热资源,依托资源管理中心垃圾收集处理产生沼气的回收利用设施、热电联供设备等循环能源技术,构建清洁能源结构及循环节约利用模式,绿色能源利用率达65%。

    北京密云县在新能源的使用上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农村已普遍使用沼气。现在密云农村使用最普遍的是生物质气——即秸秆、林木等生物质燃料燃烧产生燃气,这些燃气通过管道传入千家万户。目前,密云县每个村都配备有一座气化站。而北京延庆县新能源民俗村——东桑园村,是北京市惟一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目前园区内初步形成了风电、太阳能利用、光热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

    具有“太阳城”之称的山东德州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集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建筑等于一身,综合开发,形成了以皇明、亿佳能、国强集团、中立新能源、旭光光电等一批骨干企业,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超过3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盟的总和,是北美的两倍多。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占全国16%的份额,拥有太阳能产品专利589项,承担了国家“863”等太阳能科研课题20多项。

    另外,有关部门还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吐鲁番新区、深圳光明新区等生态城市创建示范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无不放在了城市或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发展空间:可再生能源优势明显

   “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已经逐步显现。除了上述地方走在前列外,全国其它地方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非常重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工作。”李迅告诉记者,许多地方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生态城市(园区)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就说明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例如,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中央位置的云龙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五大示范区之一,该区能源规划立足于“实用、可行、高效、低碳”的总规划原则与方针,积极开展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15%以上。针对云龙示范区内地热能资源丰富、生物质能丰富而太阳能、风能一般的资源事实,规划采用了高效的热泵技术,合理利用浅层地热能,提供区域内24%左右的冷热源需求量;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光热高效转换;积极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分散就地供热水和供电,减少输送过程中热量和电量的损失。

    又如在河北保定,中国电谷低碳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从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出发,重点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其中,光伏发电装备产业、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占据重要位置。光伏发电装备产业坚持国际化标准,在扩大多晶硅电池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发电装备产业按照“叶片先行、整机跟进、完善配套”的思路,支持、鼓励风力发电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基本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性能差异很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角度综合利用将成为可能。”李迅对以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如果经过预先的精密的系统设计,就能在多种可再生能源间实现互补利用。”“从生态城市示范项目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极具优势的产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采访将要结束时,李迅再一次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我们期待着,在更多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可再生能源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国家的未来。

    链接: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内容,是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复合的生态系统。立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案例城市的评价,是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 王庆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