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低碳城市号角吹响 路在何方?

时间:2010-09-01 10:4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丽丽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8月10日公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一声发令枪响,低碳城市建设遍地开花。

  本次发改委公布的低碳省市试点计划中,广东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陕西省、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五省八市都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

  试点城市申请并不困难,大多数试点城市都只需要通过当地发改委申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处长蒋兆理也曾表示,十几个省市申请了试点工作,基本上申请的都通过了。

  申请通过的城市就成为了国家首次正式确认的第一批低碳试点地区。根据《通知》中的说明,这些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此外,《通知》中关于工作要求还着重强调:“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

  借此,“低碳城市”也许可以真正走出一个时髦却又往往流于造概念的尴尬之境,开始获取其在产业、生态及城市建设上的实质意义。

  贵阳:一个西南样本

  根据国家发改委确定试点依据之一,即试点布局的代表性,八个试点城市中,贵阳无疑是西南区域的代表样本。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贵阳当前的产业发展尚处在上升阶段,仍具有更大的增量调整的空间和技术选择余地。同时也拥有西南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根据这些自身条件,贵阳市政府7月30日发布了《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今后十年贵阳市低碳发展的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力争下降45%。

  在碳减排的整体目标之下,打造低碳旅游业、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考核、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低碳交通系统、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加强森林管理增强碳汇等十大低碳行动。

  根据贵阳市政府对此纲要的解读:打造低碳旅游业预计对实现2020年比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少40%的目标贡献率可达33.2%;构建低碳工业体系目标贡献率可达15.1%;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考核目标贡献率可达21.4%;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贡献率则可达13.3%。

  十项低碳行动中与产业直接相关的这四项预期就将实现目标的80%。而配合这些行动落实的,还有政府随之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比如说对促进低碳发展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立项,并在资金、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尤其是利用税费手段调节有关主体的能源消耗行为,并通过差别消费税等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与资源消耗和具有低碳标志的产品。

  然而,这些规划看上去仍然比较泛化。贵阳市发改委产业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个纲要并不等同于最后要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的低碳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实施方案将从执行层面上更加细化。

  据发改委《通知》中标明,入选试点地区需在8月底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低碳试点实施方案报批,在获批后展开工作。不过,截至目前,包括贵阳在内的很多试点地区的实施方案仍然还在制定中。

  在发布《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的同一天,贵阳环境能源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八个环境能源交易所,填补了贵州环境能源交易平台的空白,以服务于贵阳低碳经济发展。

  不管日后实效如何,至少在当下,贵阳市已经从政策、产业、公共服务、交易市场等各方面勾画了一张低碳美好蓝图。

  “低碳城市”标准何在

  不过,虽然全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响成一片,但道路应当通向何方,还需要各地区多费思量。

  一些专家就认为,目前低碳城市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曾向记者表示,如果在不了解低碳城市的内核和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低碳城市建设只会沦为走形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猛也曾撰文指出,盲目发展低碳是最高碳的行为。比如一个风光秀丽、没有大型工业的旅游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这个城市本身排放量不大,除了降低用电量和城市交通能耗,无其他能降低碳排放量的途径。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盲目建设低碳城市,并推动一系列没有减排效果的项目上马,那么建设这些项目本身就会增加资源消耗和加大碳排放。这样的观点无疑对一些有类似条件城市的低碳建设具有良好的警示意义。

  不过,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公布的低碳城市评估新标准体系,或将为各试点城市确立一个较为明晰的对标方向。在这个我国首个最为完善的评估标准中,具体分为了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

  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碳生产力指单位碳排放产出的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那么即可被认定为“低碳”。“至关重要的是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社科院报告说。

  实际上,除了社科院的新标准体系,发改委《通知》中明确的开展试点工作的五项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较为全面地确定了低碳城市建设若干方向。

  在这方面,一些低碳规划和法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外城市也可以作为样板。潘家华说,有了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具体的行动方案,才能使得整个城市的低碳管理、运行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规范可循。

  回头再看贵阳的低碳城市发展计划纲要,虽然执行性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已经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走出了以往我国低碳实践中经常存在的零散性以及简单等同于节能减排的问题。

  先要“摸清家底”

  英国著名智囊团Chatham House的能源、环境与资源管理研究室主任Bernice Lee女士上周就全球低碳地区趋势与经验话题发表演讲时曾说:“各国在研究低碳策略的同时,许多国家也签订了地区间低碳倡议,这些城市将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必能在未来清洁能源领域把握到市场机会。”

  但是在城市进行碳排放管理来成功推动经济转型之前,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首先要“摸清家底”,对行业、区域的碳排放量有个清楚的测量和统计。

  仅就《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而言,规划、政策、产业、消费已经一应俱全,唯独还缺了发改委《通知》中的第四条,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

  事实上,缺乏良好的碳会计测量工具以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也是中国各个地区在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上面临的一个普遍的新问题。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项目中国项目主任Deborah Seligsohn女士曾向本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发展碳交易还是推进节能减排,都需要好的碳测量工具和系统来核查清楚到底在哪些环节具体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这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或将列入日常数据统计当中,每个试点区域都需要将自己的碳排放“摸清理顺”,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制定更有效的碳管理策略。

  目前,另一个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可能将在这方面成为中国城市的表率。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上,南昌已经先行一步。

  南昌市在去年入选“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其中碳盘查就是这个中英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借助英国的碳盘查工具包,南昌市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碳盘查项目。通过盘查发现,南昌工业排放比例最高,占71.1%,其次是交通和居民生活,分别占到12%和10%。

  根据盘查结果,南昌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柳华曾对媒体表示,依据现在的发展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南昌市完成国家2020年的减排任务难度不大。

  除了南昌外,其他省市也开始起步建设温室气体核算体系。Deborah Seligsohn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发了一种碳测量工具: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系统。这套测量工具与IPCC的方法论一样,目前已经开始和一些省市讨论其应用可能。

  不过,即使是率先完成碳盘查的南昌,也只是处于低碳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而已。“南昌低碳城市建设能否脱颖而出,成为标杆,还要取决于南昌市在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措施与成效。”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曾表示。

  端正城市观

  不只是上个月发改委“钦点”的五省八市,纵观当下中国各地城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打着“低碳城市”名号的城市比比皆是。

  在低碳城市跃进大潮中,一些业内专家呼吁,需为城市观正本清源:低碳城市绝非等同于低碳经济,而是一项涉及经济、生态、城市居民生活的全方位系统建设。

  “第一个转变就是从物转变到以人为本,”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项目主任杨富强在论述城市向低碳生态转型时曾表示,“我们以前看到的东西都是看到我们建了多少建筑,修了多少道路,但是我们忘记了人。我们希望城市建设中有更多的绿地,更多的公园……这些东西使我们人能够在这里觉得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居住的地方。”

  根据杨富强的看法,低碳城市的建立,重要的是要跳出单一的“城市经济中心论”,扩展到将其看作是一个低碳生态中心。将更多如幸福指数、生态、与民众切身相关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标一起,看作是衡量城市的多重指标。

  实际上,参考国际上成功的低碳城市案例,如旧金山、蒙特利尔等等,都能发现,这些城市在低碳建设过程中,都将产业变革、公共服务、生活方式,甚至教育等各因素均考虑在内,制定成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再应用于城市,绝非简单的节能减排或者发展循环经济。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示,单一地通过经济手段、市场化的杠杆来调节或引导改变,都可能造成危险。因为经济的办法就是折合成某种价值,就意味着可买卖,在某种意义上能发挥作用,但也会有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思考方式,基本是机械方式,而没有有机地、完整地思考,”俞孔坚认为,“现在的城市功能过于单一,没有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在他看来,目前的城市太过于依赖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在专家看来,也许低碳城市“建设”的真正意义并非字面上的“建”,反而在于“退”和“回归”,回到自然本源,让自然系统自然做工,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和功能。

  “水会自己净化,植物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依赖我们浇灌。如果人的活动及其排放的碳、垃圾、污水,能够通过自然系统解决,我们离低碳目标就不远了。”俞孔坚说。

  发令枪响过,第一轮低碳试点城市已经齐齐站在起跑线上,夺路狂奔之前,首先要做的还是辨清方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