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高层访谈 >

开创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时间:2013-07-20 09:3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尚众邦

——访平安县委书记何延年

 

    □记者 尚众邦

    海东市首届“两会”闭幕之际,平安县委书记何延年就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平安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何延年说,张晓容市长在“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市党代会精神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前瞻性,这对于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何延年说,城市化是一个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是进城农民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不论对城市化的理解,还是城市化的建设实践,都要抓住“转型、转变、转化”这六个字。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建设,除了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内涵要素外,更要统筹解决转型、转变、转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走新转型城市化发展之路。结合平安县发展现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化培育产业支撑。从2011年开始,临空综合经济园建设启动,规划布局了新型工业、物流、富硒农产品和清真食品深加工、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基地四大板块。就培育支撑城市化发展的产业而言,临空综合经济园将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引擎”,创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着力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促进进城农民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就平安县实际而言,城市还没有大规模建设,支撑城市化发展的工业、服务业尚处在同步建设发育之中,而城市集聚的人口不仅是以往的进城农民工和流动人口,还有一支3万多人口的因临空综合经济园建设被征迁的失地农民,尽管给他们建设了居住环境比较好的集中安置区,但解决不了就业,闲居在城市,这不是市民化,更不是城镇化。只有农民就业,才是农民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转化,没有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化,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转变不了。就业的比重与城镇化是密切关联的,就业的比例越高,城镇化的质量就越高。因此,必须把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放在推动失地进城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工全面就业和转型上,一方面要在临空综合经济园创办失地农民创业园,让入驻园区的企业按照占地多少安排经过培训的一定数量的农民当产业工人,让失地农民优先在园区就业。同时,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多方位开辟就业渠道,使失地农民在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同时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劳动者的职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居民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使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第三,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乡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而城市这些方面都比乡村好。由于基础条件不平衡,产生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如:平安县洪水泉乡户籍人口6500人,而现有的居住人口约2500人,其余4000人转移出去了,其中大多数在城市就业。顺应这种人口转移的拉力和动力,一方面要有序推动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核心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给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和林木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其产权通过市场流动,让农民摆脱其财产权不能由市场配置而“欲走不舍、欲留不能”的捆绑和约束。二是让进城的农民同等享用公共产品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只要突破这两个瓶颈,大批乡村人口就会流向城市,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并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唯一的途径,还有大量的农民要从事农业经营,长期居住在农村。为此,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逐步解决农村和城市在均等化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方面“天平”失衡的问题,让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和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