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主题文化 > 主题项目 >

谈广场文化的现代特征

时间:2011-04-12 17:0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郭馨元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区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在相继新建和改建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中,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日益红火。可以预测,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还会迅速增多。因此广场文化活动将会在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自娱与娱人
    以中老年为主体的广场文化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自娱性。人们每天清晨或傍晚到广场参与文体活动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自娱自乐,从而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普及、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参与人数的剧增,以及那些不亲身参与活动而是观看或欣赏活动人群的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人性就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人们在满足自娱本能的“乐”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能够娱人的“美”。他们面对众多的围观者,产生了一种表演的冲动,尽力做到健康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这样一来,广场文化活动就不再单纯是为了自娱,而是自娱和娱人的统一。例如大秧歌、集体舞和交际舞、健身操和有小乐队伴奏的业余演唱活动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群体与个体
    广场文化活动是一个“群”的概念。它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群体活动,但是,并非所有活动都是群体性的,有些就是个体性的活动。例如戏曲和歌曲清唱,有小乐队伴奏的戏曲和歌曲演唱,还有卡拉OK演唱等。参与者都是业余文艺爱好者,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但观赏的人少则百余人,多则近千人。例如许多城市的广场或江畔广场,每晚都有歌曲演唱活动,有业余乐队伴奏,谁想唱都可以上前面一展歌喉,围观者数千人之多,不少人提前抢占前面的最佳看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直接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影响不亚于群体直接参与活动者,从而形成了群体与个体之间争奇斗艳、相互辉映的局面。
    三、业余与专业
    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业余性的和普及性的。它的活动主体是群众参与面广的大秧歌、集体健身操、集体舞和交际舞等。近些年来,由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广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努力把广场文化引向活动自发与管理有序性相合,业余与专业演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健康发展轨道。因此组织各市区所在地的文艺团体经常“下场”演出,既方便了群众,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了文艺轻骑兵作用和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汲取营养、繁荣创作,从而促进广场文化繁荣的一条根本途径。与此同时,有些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还到广场进行艺术辅导,并帮助培养一批业余艺术辅导员。主要内容为市民群众普遍喜欢的京剧、歌曲、国际标准舞、健身操和二人转等。通过专业与业余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广场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四、学习与交流
    每个城市的每个区,每个区的每个街道,大多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广场文化活动。每个广场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活动。但是,市与市、区与区的广场活动并不是孤立封闭的,各广场间还经常进行活动的学习与交流。比如大秧歌队和歌曲、京剧演唱,这种学习与交流有的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市区县的秧歌队到市里来扭,市里的秧歌队也到外地去活动。通过这种文化互动,通过两地的学习与交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丰富,一种提高。学习与交流还表现在市与市、区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赛事上。如赛歌会、国际标准舞(交际舞)比赛、大秧歌比赛、健身操比赛等方面。
    五、文化与企业
    随着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这块拥有最广大群众参与的文化阵地。他们通过赞助某项活动或以冠名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以此来树立企业形象。并通过某项活动的开展加强产品的宣传、展示和促销活劝,这要比通过新闻媒体做宣传广告要经济得多。如银行、税务、企业赞助的“消夏晚会”、中国电信赞助的“广场文化演出周”等。还有的企业让大秧歌队穿上胸前背后印有企业名称或产品名称的服装,或在广场上拉出企业的宣传横幅。企业通过赞助和参与使文化交流活动披上了些许商业色彩。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企业给广场文化活动带来了必要的物质和财力支持,对广场文化建设、繁荣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件好事。同时也为广场文化活动尝试走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契机。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1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