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规划资讯 >

北京:后奥运的遗产

时间:2012-07-17 11:42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香红

 

  回溯与总结奥运之后留下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些东西都被叫做奥运遗产。

  记得去年在伦敦采访的时候,一位满头白发的城市规划师彼得·豪(P eterH oll)告诉我们他对北京的印象:“北京是一个大都市,但还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个判断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在通讯和交通日益将北京和世界联接在一起,在北京敞开了胸怀迎接世界的时候,北京为什么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缺少了什么?

  北京为奥运会的到来整整准备了八年。从改变城市面貌到改善城市的交通;从空气的净化到环境保护;从大型比赛场馆的建设,到居民小区体育设施的完善;从奥运精神的普及到志愿者的微笑迎客,北京走过了长长的一条路,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开始寻访奥运城市之前,我采访了北京奥运会特别顾问魏纪中先生,这位泰斗式的国际体育老人说,北京在筹备奥运会中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世界有距离,在八年的奥运“抗战”中,所有的奥运官员都在不断地补课———学习和世界相处的方法,学习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和行为规则来办事。

  虽然看起来有路可走,但火车的轨距不同是不相通的。但“我们进步得很快。”魏纪中说。

  对于作为中国形象集中代表的北京来说,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开放的机会,也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向世界集中展示的机会。北京在转身,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助推器。

  北京从改革开放30年的高架桥、大马路的形象,开始潜行于地下。地铁的掘进在用短短的几年追赶着伦敦和巴黎100年的地铁演化史。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你就厌倦了生活”。伦敦很多人都熟悉这句名言,它是英国著名文学家萨弥尔·约翰逊说的。100年的时间,伦敦的地铁蒸汽机头冒出的大团大团的浓烟,让人以为地铁侵入冥府引来了魔鬼,现在伦敦地铁已演化成一个完整的地下伦敦。

  当我们作为一个陌生人在伦敦乘坐那复杂如蛛网般的地铁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伦敦地铁的国际化眼光和胸怀。在伦敦学会坐地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伦敦的一区至三区是伦敦的中心,就像北京的三个环一样。十多条地铁、城市快线、火车线扭结在一起,洞连着洞,站套着站,但每个站免费获取的导乘图都有十多种,地铁地图、地面公共交通图、地铁如何买票、如何使用各种地铁卡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小册子不仅可以帮助你到达需要去的地点,而且还会告诉你什么样的情形下买什么样的地铁票最便宜,怎样买票。

  如果你不认识英文不要紧,不同的线路有不同的颜色标出,红、黑、绿、蓝,就是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按图索骥,一目了然。残疾人士如何利用无障碍设施,独自顺利乘坐地铁,所有一切一应俱全。

  北京有地铁,但那两条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地铁是从战备的考虑而转化成民用。直到奥运会之前一个月,一个外国人或者中国的外省人来北京坐地铁都会晕———地铁站里有本站的地上交通图,但没有全北京和北京全部地铁的交通图,这造成一个人在地铁里只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而不知自己在北京的位置以及如何换乘到下一个目的地。

  北京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北京地铁的乘客不仅仅是北京人、中国人,还应该是世界人。

  一个国际化都市首先的姿态不应该是民族的、国家的、乡土的,而应该是国际的、地球的。

  奥运会到来前的20多天,北京的地铁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变化的重点并不是又有新的线路开通,又有带空调的崭新的列车投入运营,而是大街上、车站里以及车厢里的指示和标识的变化,大街上,地铁的标识更容易找到,甚至在离地铁很远的僻静的小街上,也会有一块指示地铁方向的牌子站立,而每一个地铁站都多了两张大图,一个是北京全图,一个是北京轨道交通全图,而在每一节地铁车厢里上下车最显著的位置,都有一份轨道交通全图。

  奥运后到2015年北京地铁建成总长将达561公里,超过总长408公里的伦敦地铁。一个城市的“地铁文明”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标识,这种软文明的建设并不能以轨道的长度来代替。伦敦在接过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就开始拿地铁作文章,伦敦市的市长利文斯通把自己的头像印在免费的地铁导乘图上,每天市长带头乘坐地铁上下班,并宣称,伦敦奥运会期间将全部采用公共交通将观众运送到赛场。

  北京地铁制作精美的可折叠式导乘图及北京地图在奥运会期间曾经出现在很多地铁乘客的手中,奥运一年之后,北京地铁乘客还在享受着2元一票制通行全地铁的廉价交通,只是那种免费的地图再也找不到了。

  每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试图借助奥运会来改变些什么,而当那个20多天的人类的大型“Party”结束后,检索遗留下来的东西,如果最初的设想成为现实,那应该就是一份正面的奥运遗产。

  今天的伦敦想借2012年的奥运会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让这个旧时的码头后来的伦敦垃圾接收场、夜幕下游荡着吸毒与斗殴青年的地方,成为现代化伦敦的一部分;而昔日的东京是想借奥运会重回二战后的世界,向世界展示一个振兴与发奋的日本。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北京奥运会为人们提供了到中国并观察中国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

  坚硬、挺拔、内敛的钢铁“鸟巢”,体现着一种强力;蓝色的、水样的水立方体现着一种浪漫。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与审美常常融化在奥运建筑的每一块结构里,从而使它们成为后奥运的长久的骄傲。

  但这些建筑并不都是让人愉快的遗产。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巨额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成为长野的大包袱;悉尼奥运会的场馆不得不废弃,卖作废旧建筑材料;雅典奥运会后,每个雅典人都在承担着每年1亿多欧元的维护费,而北京的“鸟巢”,却在奥运之后的一年内开始孵金蛋。

  “鸟巢”、“水立方”奥运会后各有其主。据报道,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鸟巢”自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后,日均人流量都维持在万数以上,最高峰是在“十一”期间,最多达到日进七万余人的记录。鸟巢肯定不会成为北京的包袱,据报道,鸟巢收入的七成来自于50元一张的门票,每一个中国人来看一眼鸟巢,奥运后遗症就根本不用担心,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我们应该怎样用好这份遗产?《人民日报》7月22日报道,盛夏的鸟巢,演出3个多小时,人们口渴难耐,但“鸟巢”内的商店的矿泉水,卖到了一纸杯10元钱。《人民日报》文章用十个字形容当时的感觉:“舞台上的美,刹那间模糊”。

  奥运场馆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魏纪中先生回答了这一问题:奥运场馆是公共设施,政府在其中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税费的减免、财政的投入,所以即使在建设中吸纳了民间资金,但奥运场馆仍然具有公益性的特质。

  所以“鸟巢”作为奥运会的一处最具代表性的遗产,中国老百姓完全有资格分享、体验这一伟大建筑所带来的激情与梦想;所以当我们到鸟巢重温中国人的奥运荣光的时候,喝到的不应是比油还贵的矿泉水;所以还希望进门费低一点,再低一点,或者让更多的孩子、普通的家庭能免费跨进这个门槛;当人们在奥林匹克公园享受阳光的时候,希望这里的公共饮水机不是经常处于维修状态,公共厕所里安放卫生纸的地方不是空的,厕所的门把手都好好地长在门上,让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北京文明的高地,正如奥运建筑成为北京的新高标一样。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