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以文化之手打造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时间:2013-10-01 09:4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葛超 王文静 刘小石

大明宫遗址区成为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大明宫遗址区成为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游客在晁衡馆亲身感受科技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
游客在晁衡馆亲身感受科技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
 
博物馆建设提升了大明宫遗址区公共文化空间硬实力
博物馆建设提升了大明宫遗址区公共文化空间硬实力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换句话说,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宽阔现代的马路和广场,更重要的是,它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文化设施提供的便利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带来的幸福。
  今天,居住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附近的北郊市民,已习惯了在一个个清晨散步于太液池畔、习惯了在御道广场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习惯了IMAX影院里口味纯正的咖啡或最新上映的国际大片……
  这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边居民今天的时尚生活,出现在眼前的这一切,与几年前还是棚户区林立的旧道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几年间,发生在道北的变化,体现的不仅是城市基础实施的极大改善和城市面貌的显著提升;不仅是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带给道北人的,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
  生活在遗址区的人,他们的生活不仅仅与遗址有关,随着这座因为遗址而诞生的公园正在承担起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依托千年遗址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大平台
  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启动之初,为科学有效保护大明宫遗址,为西安市民奉献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整个项目建设的题中之义。经过三年时间的改造建设,占地5200亩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不仅完整、科学地保护了大明宫遗址,更为西安增添了一个兼具遗址保护、城市生态和公共文化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此,西安的北郊真正有了一方文化的栖息地。
  金秋十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派秋高气爽,丹凤门、含元殿、大福殿等千年遗址肃穆巍峨,四万棵大树苍翠欲滴,210万平米的草坪绿草如茵,近千亩环园水系碧波荡漾,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星罗棋布,八百套健身设施和环绕公园的自行车系统让市民尽享健康新生活,御道广场上“群众大舞台”欢歌劲舞、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依托遗址公园这个巨型文化载体,大明宫遗址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务实创新,让市民和游客尽享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最新成果。
  然而,曾几何时,生活在遗址区的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几近于奢望,文化设施的匮乏落后,诸多因素的制约掣肘,让道北沦为西安的“文化沙漠”;2010年10月,随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道北的文化因子被骤然激活。今天,与道北人相邻而伴的遗址公园,就像一座天然的巨型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无疑正是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的遗址区群众。
  激活文化因子
  促进公共文化空间大繁荣
  占地5200亩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西安当之无愧的城市中央公园,即便在中国,这样的规模也是首屈一指。一座超大规模的遗址公园,如果仅仅就遗址说遗址,保护就失去了意义;如果缺少文化的支撑,公园也就失去了灵魂。这不仅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宗旨背离,也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曾经的道北,被当地人戏谑为西安的“文化沙漠”。事实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天生就缺乏文化基因、天生就不该享有文化!对道北群众来说,他们不缺乏才艺,缺少的是施展才艺的舞台,他们渴望文化,同样有享有文化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恰逢其时。它的存在,改变的不仅是这片城市区域老百姓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将带动这座城市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气质的全面提升。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犹如在西安北郊栽下了一棵文化的“梧桐树”,怎样让这个“梧桐树”引来更多的文化“金凤凰”?事实证明,只有放手发动群众,充分激发群众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创造力,让普通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文化建设才能释放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为吸引和扶持更多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入进来,大明宫遗址区依托遗址公园这个文化大平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遗址公园通过举办“群众大舞台”、“群众演艺大赛”、“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补助优秀的演出团队和个人。此举有效解决了民间演出团队经费匮乏的困境,既调动了演员的创作热情,壮大了演出队伍,同时也丰富了公园的演出内容;在扶持政策的激励下,许多演出团队及时用奖金添置了演出器材和道具,重新焕发了生机。仅2012年,大明宫遗址区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就达400多万元。
  五年前,戏迷赵礼辉和几个街坊邻居在小区组织起了一个秦腔自乐班,一开始很受街坊们欢迎。后来由于缺少经费,自乐班活动时断时续,时间不长便无疾而终、自动散伙;2012年,借助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这个平台,老赵重新披挂上阵,街坊们一鼓作气,在“群众戏曲大赛”的几轮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拿到了大赛二等奖,还获得了2000元的奖金。有了这笔钱,自乐班的活动经费就有了着落。老赵立即“招兵买马”,沉寂了三、四年的自乐班重新焕发出生机。老赵办自乐班的“兴衰史”,其实是遗址区群众文化异军突起、演出团队由小到大、演员从业余到专业转变的一个缩影。今天,大明宫遗址公园群众演出团队已由最初的寥寥几个,发展到现在的涵盖戏曲、合唱、杂技、武术、舞蹈、绝活等十几个门类的170多家;演员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上万人;仅公园御道广场上的观众每天就有两三万人,大明宫遗址区的文化聚集效应逐渐显现。
  为了培育扶持新生的群众文化力量,遗址公园还专门聘请了音乐、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提供专门训练场所,为长期在园区活动的群众文化团体和群众演员进行培训指导。
  退休教师李玉红就住在遗址公园的附近,酷爱舞蹈艺术的她,一直是遗址公园广场舞的忠实参与者。两年来,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李玉红现在不仅成为广场舞的特聘教练,还组建起了自己的舞蹈队,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一批人。
  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成为群众文化的大集市。享受文化,已成为遗址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已成为西安市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今年2月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个“群众文化示范基地”,成为西安最具人气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三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和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遗址区最初的文化受众正逐渐转变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为了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惠及于民,大明宫遗址区依托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带动全面文化建设从遗址公园这个“点”,向遗址区整个“面”延伸。
  9月7日一大早,在大明宫遗址区最大的安置小区—泰和居小区广场,由大明宫保护办组织的大明宫遗址区“送文化进社区”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舞台上,演员精彩的演出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近千名观众。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全部是遗址公园的群众演员。这些被社区群众视为“专业范儿”的演员,许多人昨天还是吹拉弹唱的门外汉,今天,他们已经自信地走上舞台,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角儿”。演出现场一阵接着一阵的掌声,既是观众对他们演出技艺的褒奖,也是社区群众对遗址区文化惠民工程的欢迎与感谢。
  仅仅三年多时间,随着一场场送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大批通过“群众大舞台”锻炼成长起来的群众演员,成为了遗址区文化建设的主角,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遗址区的群众文化正异军突起,蓬勃开展。
  群众文化只是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了推进遗址区文化的全面建设,实现文化建设上的雅俗共赏,遗址区还相继引进和举办了“草莓音乐节”、“快乐男声”、“恒大音乐节”“露天交响音乐会”等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活动,让遗址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精品的文化盛宴。
  打造博物馆聚落
  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硬实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当代的历史书,浓缩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今天,在大明宫遗址区,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和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等七座博物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遗址区形成了集遗址、考古、文物、书法、陶瓷、石碑为一体的博物馆集群。
  短短几年时间,能聚集和建成如此规模的博物馆集群,得益于大明宫遗址区在博物馆建设上的体制创新。在加快国有博物馆建设的同时,遗址区积极扶持和引进民营博物馆,打造博物馆集群的最佳平台。通过博物馆建设,实现了拓展公共空间、弘扬历史传统、打造特色文化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提升了大明宫遗址区的文化实力。
  2012年9月1日,李鸿诚、印建幸夫妇创办的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式开馆。作为遗址区扶持引进的一家民营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对李鸿诚、印建幸夫妇和大明宫遗址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为了给历尽艰辛、花费毕生心血收藏的几百通珍贵石碑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年逾花甲的老夫妻苦苦坚守和寻找了30年。直到今天,老夫妇的“博物馆梦”终于实现了。
  为了扶持引进像唐都新碑林这样的民营博物馆,打造博物馆规模化发展的最佳平台,大明宫遗址区根据西安市《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了鼓励、引导、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博物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民办博物馆入驻遗址区,不仅无偿提供展馆,还免费提供展馆的安保和灯光等设施;在博物馆的前期建设中,土地按成本价划拨,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并对建设成本予以补贴;相关的规审、建审费用免除代收部分,税收5年内全额返还。此举极大地激发了民间资本参与遗址区博物馆建设的热情。
  “民间收藏是文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生存发展却举步维艰。”大明宫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任经文说,“大明宫遗址区为陶瓷艺术馆的入驻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相对缓解了民间博物馆的运营成本,在千年遗址上展示着中国的瓷器魅力,与恢弘的盛唐文化相得益彰,这些年,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流也不断攀升。”
  在积极扶持壮大博物馆群落的同时,大明宫遗址区依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的文物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发起文物交流换展活动,通过这种文物交流活动,让大明宫的文物“走”出去,把其他地区的珍贵文物“请”进来,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
  2012年7月,“百年遗珍圆明园出土文物展”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首次展出,17组20件珍贵文物一经展出,立即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展出期间,共有15万名市民和游客走进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参观展览,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反响。
  今年年底,来自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2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将首次亮相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让市民游客共同领略古蜀文明的非凡魅力。
  文物交流换展活动,使一个博物馆延伸为多个博物馆,对于丰富遗址区博物馆展示内容,实现大明宫与国内业界文博资源共享,扩大大明宫遗址区知名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专家表示,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间所形成的文物交流活动,既是对各自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也是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文物互展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群众更直观、更容易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科技与文化融合
  为文化诠释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何在只留下夯土台基的遗址上完整准确地展示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诠释千年遗址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这既是难题,也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中文化诠释的破题之作。
  “来者何人!”一声铿锵有力的问话,打破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晁衡馆的寂静。随着灯光渐渐亮起,两名戎装士兵手执兵器挡于门口,室内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在仆人阿福的引领下,游客开始了盛唐体验之旅。在这种3D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互动空间,游客可以和李白、王维、晁衡饮酒下棋、吟诗交谈……
  这是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晁衡馆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营造的晁衡在大明宫的情景,通过这种电影置景和多媒体相结合的科技手段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感受唐代宫廷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零距离触摸1300多年前的历史和文化,一下子拉近了游客与历史的距离。
  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用科技诠释文化,使文化既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也有利于传播,使传统文化散发出强劲的现代活力。
  西北首家IMAX影院、西部首家球幕影院、国内首部IMAX3D电影,以及集实物展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动态捕捉技术和各类DIY考古体验互动游戏为一体的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中央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大明宫微缩景观,游客服务中心智慧系统……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随处可见的多媒体展示技术、投射光影动画技术、实景微缩技术,以及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影视、演出、动漫游戏等,赋予了大明宫遗址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让游客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大明宫遗址区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用科技挖掘展示历史文化的做法,既创新了文化传播形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为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发掘与传承
  让千年遗址的隐性文化显性化
  2013年5月,《唐代政治文明》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由大明宫研究院编辑出版的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唐代的政体与吏治、法制与道德、制度与礼仪,在唐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共鸣。
  《唐代政治文明》一书是大明宫研究院近年来围绕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唐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项最新成果。作为遗址区专门设立的集“教科文、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门机构,大明宫研究院主要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唐文化研究推广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五年来,大明宫研究院始终在由石兴邦、刘庆柱、安家瑶、张岂之、何炼成、余秋雨、张锦秋等一批学术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大明宫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和遗址区周边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展开深入研究,先后完成的专项课题达45项,为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2008年10月成立的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是大明宫遗址区在传承历史文化,推广传播文保理念上的另一只智慧之手。
  今年8月16日,由大明宫文保基金会发起的“小小考古家”赴台交流活动圆满结束,这一活动不仅在全市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潮,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成为大明宫基金会一项重要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作为全省第一家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公募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大明宫基金会先后与美、英、法等多个国家的文保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成了与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相继成功举办赴美修复昭陵二骏、《大明宫传奇》联合国首映,成功搭建起社会与政府之间的文化桥梁,构建起文化发展传承大平台,有效推动了中国大遗址保护事业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创意城市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与延伸
  今天,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仅一路之隔的原大华纱厂的旧厂区,一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再有几个月,以“大华·1935”命名的大型现代文化商业MALL将在这里应运而生。作为遗址区现代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一个重点项目,“大华·1935”将在保留大华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承袭大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改造,建成一个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综合功能,涵盖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小剧场集群、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
  “大华·1935”最令青年人期待和青睐的地方,将是其独特的文化创意街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有着70年历史的生产车间观赏一个时下流行的文化创意展,捧一本书喝咖啡;穿行于四个不同的小剧场,端着茶碗听相声、全身放松看话剧;徜徉在民国时期琳琅满目的画廊里,细细品味大师的作品;还可以走进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中心制作陶艺;在工业遗产博物馆里“阅览”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
  在大明宫遗址区,这样的创意文化实例还有很多。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之初,建设方有意保留了遗址区原有的部分大树、建筑和民居。其所以专门保留下这些古旧的建筑和民房,不是单纯地为了保留而保留,而是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同时,通过一定形式的创意改造,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学术报告厅就是利用遗留下来的企业仓库和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场馆。
  不管是利用旧纱厂改造而来“大华·1935”,还是由药厂仓库衍变而来的考古探索中心,抑或是炕底寨村改造有意保留下来几十间旧民居,昭示的其实是一种理念,那就是,城市改造不应是一味地推陈出新,或者是简单粗暴地将一切推倒重来。千年遗址是历史,诞生于近现代的老厂房、旧民居同样是历史,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个个富有文化意味的创意改造和抢救加固,让道北曾经的历史鲜活起来,而随着文化元素的注入,曾经斑驳冰冷的建筑变得耐人寻味。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看到的炕底寨村保留下来的那几十间民房,被改造成“西安近代民居的博物馆”,或是“西安民俗文化的创意街”,或者是……不管改造成什么,那些刻录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城中村人生存记忆的民居原貌一定会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供人们去思索、去体味,让“老西安”的历史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今天,文化创意已成为大明宫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与延伸的方向。未来几年,大明宫遗址区还将以太华路和玄武路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文化项目的引进和文化创意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文化创意街区、文化创意广场等创意空间,让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
  时值中秋,大明宫的夜空,五彩斑斓的荧光风筝随风摇曳,“嫦娥奔月”、“孔雀开屏”、“牡丹盛开”、“流星追月”……一个个造型奇特、别具匠心的荧光风筝,扮靓了大明宫深邃的夜空。
  对于这些陶醉于风筝艺术的大明宫人,这是他们一天中最为幸福也最为惬意的时刻;正是这种“慢下来”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又多了一个梦想。也许,来年春天,大明宫即将举办的第四届风筝艺术节,将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又一个幸福时刻。 葛超 王文静 刘小石 王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